第396章 誇功遊街!狂喜的大明百姓!
朕聞上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96章 誇功遊街!狂喜的大明百姓!,大明:無雙好聖孫,請老朱退位,朕聞上古,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396章誇功遊街!狂喜的大明百姓!第12頁 “進城!” 朱高熾的聲音並不算特彆洪亮,卻帶著一股穿透喧囂的力量,在震天的歡呼中清晰傳開。 他勒馬望向敞開的京師城門,那厚重的朱漆門板後,是鱗次櫛比的宮闕樓宇,是大明的心臟;城門兩側,人山人海如湧動的浪潮,無數張麵孔朝著他的方向,呼喊聲、讚歎聲、鑼鼓聲交織成一片震耳欲聾的聲浪,幾乎要掀翻這清晨的天空。 胸腔裡的熱血仿佛被這聲浪點燃,激蕩得他指尖微顫。 朱高熾深吸一口氣,猛地抬手一揮,烏騅馬會意,昂首一聲嘶鳴,率先踏著堅實的石板路,朝著城門內奔去。 身後,大軍緊隨其後,步伐整齊劃一,甲葉碰撞聲與馬蹄聲彙成雄渾的節奏,沿著錦衣衛開辟的通道有序湧入。 羽林衛的將士們挺直脊梁,目光銳利如鋒,儘管耳中是山呼海嘯般的喝彩,腳下的步伐卻絲毫不亂——他們知道,此刻自己的每一個動作,都代表著王師的威嚴。 這般人山人海的簇擁,這般震天動地的高呼,這等同於誇功遊街的無上禮遇,放眼整個大明,又有幾人能得此殊榮? 便是當年隨老朱開國的元勳宿將,怕也難有這般陣仗。 幾乎每個羽林衛將士的臉上都泛起激動的潮紅,脖頸上的青筋微微跳動。有人緊了緊手中的長槍,槍杆因用力而微微發白;有人下意識地挺了挺胸膛,讓鎧甲的縫隙發出清脆的碰撞聲;更有人強壓著想要抬頭接受歡呼的衝動,目光依舊平視前方,隻眼角的餘光裡,映著百姓們揮舞的手臂與滾燙的眼神。 軍容!此時此刻,軍容絕不能有半分差池! 他們是踏破北元王庭的勝利者,是大明的刀鋒,是百姓心中的依仗。哪怕心中的激動早已如烈火烹油,也要將那份熱血化作挺直的腰杆、整齊的步伐、肅然的麵容。 隊伍穿過城門洞的瞬間,光線驟然變暗,又在下一刻豁然開朗。 城內的歡呼聲更盛,禦道兩側的百官早已按品階肅立,朝服斑斕,與甲胄的冷光交相輝映。 朱高熾在馬上回望一眼,見常茂手中的九斿白纛正隨著隊伍緩緩進入京師,那麵曾象征草原霸權的旗幟,此刻正低垂在大明的土地上,與康鐸高舉的黃龍旗形成鮮明的對照。 一股難以言喻的豪情湧上心頭,朱高熾握緊韁繩,催馬前行。身後,是整齊的軍陣,是被俘的仇敵,是萬千軍民的矚目;身前,是宏偉的皇城,是等待告慰的太廟,是一個王朝冉冉升起的榮光。 城門內外,街道兩側,錦衣衛將士如兩列挺拔的青鬆,整齊劃一地佇立著。 他們身著飛魚服,腰懸繡春刀,身姿筆挺如標槍,連腰間佩刀的角度都分毫不差。 冰冷的目光掃過湧動的人潮,既維持著秩序,又透著一股肅殺的威嚴,與周圍百姓的熱切形成鮮明對比,卻又奇異地交融在這盛大的氛圍裡。 悠長的號角聲仍在半空盤旋,帶著穿透磚石瓦木的力量,從城門一直蔓延到京城深處。 朱高熾策馬穿過城門洞的刹那,抬眼望去,隻見整條街道早已被百姓堵得水泄不通——兩側的商鋪前擠滿了人,連二樓的窗欞都扒滿了腦袋,更有甚者,竟踩著梯子爬上沿街的屋頂,密密麻麻的身影蹲在瓦片上,像一群伸長脖子的雀兒,目光齊刷刷地投向這支凱旋的隊伍。 “大明威武!” 幾乎就在朱高熾的馬蹄踏入城門內的瞬間,兩側的錦衣衛將士突然齊聲高呼。 數千人的聲音彙聚在一起,如同平地驚雷,震得人耳膜嗡嗡作響,帶著軍人特有的鏗鏘與力量,瞬間壓過了百姓的嘈雜。 這聲高呼仿佛一道火星,瞬間點燃了人潮積壓的熱情。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第396章誇功遊街!狂喜的大明百姓!第22頁 “大明威武!” “大明萬歲!” “太孫殿下威武!” “胖殿下威武!” “李將軍威武!” 呼喊聲如同決堤的洪水,從街道兩側轟然爆發,緊接著便連成一片,層層疊疊,綿綿不絕。 百姓們揮舞著手臂,有的甚至激動得熱淚盈眶,將手中的草帽、帕子拋向空中。 屋頂上的人也跟著呐喊,聲音被風卷著,飄向更遠的街巷,引得更多聞訊趕來的人朝著這邊湧來。 孩童們騎在父親肩頭,扯著嗓子跟著喊,聲音稚嫩卻格外響亮;老者們捋著胡須,顫巍巍地跟著點頭,嘴裡喃喃著“好啊,好啊”;年輕的漢子們則拍著胸脯,喊得麵紅耳赤,仿佛自己也親曆了那場踏平北元王庭的血戰。 這股聲浪太過洶湧,連朱高熾座下的烏騅馬都被驚得打了個響鼻,他輕輕勒住韁繩,看著眼前這片沸騰的人海,聽著這震徹雲霄的歡呼,隻覺得渾身的血液都在燃燒。 這呼喊裡,有百姓對安寧的渴望,有對王師的信賴,更有對大明盛世的期盼。 隊伍繼續前行,歡呼聲也如影隨形,一路從城門蔓延向皇城方向,炸響在京城的每一個角落。 連宮牆內的禁衛,似乎都能聽到這股洶湧的聲浪,臉上露出與有榮焉的神色——這,便是大明的民心,是比任何鎧甲都堅固的屏障。 然而,當羽林衛的騎軍行過,緊隨其後的那一排排被繩索串聯、衣衫襤褸的蒙古俘虜出現在百姓視野中時,方才還沸騰的熱情驟然凝固,旋即化作滔天的憤怒。 人群中的歡呼聲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壓抑的低吼聲,如同暴風雨來臨前的悶雷。 一道道目光從四麵八方射來,淬著刻骨的仇恨,像是要將這些俘虜生吞活剝——那裡麵有失去兒子的老嫗,有被掠走妻女的漢子,有家園遭毀的流民,每一雙眼睛裡都燃燒著積壓了數十年的怒火。 “狗韃子!”不知是誰先喊出了這三個字,如同點燃了火藥桶。 頃刻間,各種汙穢之物如暴雨般從人群中潑灑而出:爛菜葉、臭雞蛋、汙泥塊、碎石子,密密麻麻地朝著俘虜們砸去。 有的俘虜躲閃不及,被臭雞蛋糊了滿臉,黃色的蛋液順著臉頰流下,混著汙泥,狼狽不堪;有的被石塊砸中,痛得悶哼出聲,卻被身後的明軍士兵用刀柄狠狠一戳,隻能佝僂著身子繼續前行。 百姓們的怒罵聲此起彼伏,尖利而怨毒:“殺我爹娘的凶手!”、“還我家園!”、“當年你們燒殺搶掠,也有今天!” 孩童們被大人抱在懷裡,雖不懂仇恨的深意,卻也學著大人的模樣,將手中的泥塊用力擲出,稚嫩的聲音裡透著模仿來的憤怒。 這般情景,沿街的錦衣衛與士兵們皆視而不見,沒有人上前阻攔。 甚至,這場獻俘儀式的流程裡,本就包含了這一環——便是要讓這些積壓了數代仇恨的百姓,有一個痛痛快快宣泄的渠道。 看著昔日不可一世的蒙古韃子淪為階下囚,被自己肆意唾罵、投擲汙物,百姓們心中的鬱氣得以抒發,臉上的悲憤漸漸被揚眉吐氣的快意取代。 他們親眼看到,那些曾讓他們夜不能寐的仇敵,如今已被大明王師踩在腳下;親身體會到,大仇得報的酣暢淋漓。 這不僅是對仇恨的清算,更是對民心的安撫——當百姓們的怒火隨汙穢之物一同潑出,留在他們心中的,便隻剩對大明王師的信賴,對王朝安定的期盼。 繩索上的蒙古俘虜在唾罵與汙物中瑟瑟發抖,而圍觀的百姓眼中,卻已開始閃爍起對未來的光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