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經殘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十七章 八大錘,民國宗師,丹經殘文,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紅船,起初是指粵劇戲班所乘坐的船。

從清中葉開始,因為兩廣陸地交通不及河道方便,而粵劇戲班常在珠江三角洲及廣州沿河一帶地區,巡回演出,為方便行程,故棲身於紅船。

粵劇戲班第一個民間工會-瓊花會館,便是在佛山成立,並從此將類似的戲班皆稱為紅船戲班。

最有意思的是,武林中人所關注的關於紅船的故事,大都不是粵劇或曲藝本身的魅力,而是南拳在創立階段的幾位大宗師,少林寺出來的至善禪師,六點半棍創始人梁二娣,花拳宗師陸阿采乃至後來的鐵橋三梁坤,都曾在紅船上躲避官兵追捕,或乾脆本就是紅船出身的船工,以至於到了後來,紅船漸漸成了兩廣福建一帶,洪門反清複明的一大標誌。

鹹豐四年(1854年),瓊花會館李文茂等組織三合會,響應太平天國起義,清政府為此,燒毀瓊花會館,解散藝人,禁演粵劇十多年,從此紅船才漸漸從江湖上絕跡。

楊猛以京劇做為這些特工精英日後潛伏和掩護的靈感,正是來源於在後世傳說得極為神秘的紅船。

而為了更好地融入楊小樓的楊家班,他又為這些武生學徒們選了一門必修課——《八大錘》。

之所以選了這出戲,因為它是不太在意唱功和演技的一折曲目,更傾向於以利索的身姿,和漂亮的大槍、雙槍、大錘等武術技法,來表達故事中人物的情緒和整個曲目的高.潮部分。

楊再興,嶽飛麾下抗金猛將,也是令楊家槍真正發揚光大的槍術大宗師。

實際上,這個曲目前半部,說得就是楊再興率三百騎兵誤走小商橋,被金兀術十二萬大軍層層包圍,楊再興率三百人殺敵2000餘,刺死萬戶長撒八孛堇,千戶、百戶100餘人,最終馬陷泥中,這才與王蘭、高林等裨將及三百騎兵全部殉國的故事。

據說,其時金兵箭如飛蝗,楊再興身上每中一箭,就隨手折斷箭杆,繼續殺敵,尤如天人降世,神威凜然,在楊壯烈殉國之後,金兵焚燒他的屍身,竟燒出鐵箭頭二升有餘。

楊再興雖然戰死疆場,馬革裹屍,但其之悍,其之勇,卻是極為震撼人心的,此一戰雖令無數後人扼腕,卻打出了華夏男兒的氣概,真是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無敵氣概!

所以,儘管在曲目中,無法再現萬箭穿心的場景,但觀眾們對演繹楊再興的武生,要求自然也是極高,而楊小樓恰恰便是真正的槍術大師。

所以,每當楊小樓在台上其他演員的團團包圍下,將悍勇無匹的楊家槍法一一展開時,便基本會先奪得一陣喝彩,接下來再以長槍將十幾根短杆一一撥打出去,或乾脆以長槍刷勁的功夫,將兩三隻短杆粘在槍頭下方,刷刷地飛速旋轉起來,當做以長槍獨闖萬箭齊飛的兵陣,便很容易讓台下的觀眾,感受到楊再興神槍無敵的技法,以及他在萬人的軍陣叢中,刺殺敵軍上將如探囊取物的無敵氣概,其精彩程度雖不敢說空前絕後,卻也算得上是清末第一。

到了戲的後半部,嶽飛領兵朱仙鎮為楊再興複仇,大敗十萬金兵引來金兀術的義子雙槍陸文龍前來助戰。

這又是一場以雙槍為主的精彩打戲。

無論是戲中還是說嶽全傳,都刻意突出了陸文龍雙槍技法難破難擋,不單嶽飛不是對手,就連其麾下四大猛將嚴正芳、嶽雲、何元慶、狄雷,以八柄大錘車輪大戰陸文龍,甚至都無法得勝。

四大猛將八大錘,都是專門習練錘法的武生,配合楊小樓獨步江湖的雙槍技法。

所以,這一場大戲,對唱法的要求很低,但對打法的要求卻極高,即便是跑龍套的武生,也都需要極深的武術功底,才能配合楊小樓那神龍出海般的槍法。

彆的戲班在演出這場戲時,都是以身體動作的‘做’為主,到了楊家班,則需要真刀真槍的‘打’。

楊小樓天生神力,又加上習練楊家大槍多年,所以他一般在這出曲目中,都是以真正的白蠟杆楊家大槍,比其他同行所用的京劇短槍長出一倍。

在這場戲中,他除了上半部裡為觀眾演上一場精彩絕倫的楊家槍法外,到了下半部還要表演一番雙槍技法,以此將四猛八大錘手上的大錘一一奪下,並憑借精湛的技法和天生神力,同樣將大錘在大槍上旋轉十幾圈後,方能向外甩出,並讓對敵的武生恰好接在手中,方算是圓滿。

這才是楊小樓能將這折戲演活演得火的緣故,也是他在梨園中獨樹一幟,被稱為武生宗師的標誌,更是楊猛看中了這場戲作為眾人必修課程的理由。

首先可以將實戰所用的大槍,帶進戲班子而不受任何懷疑。

除此之外,他還將目光放在八大錘的龍套演員及道具上麵。

八柄大錘,都是空心的硬木錘外刷漆,裡麵可以暗藏情報乃至幾把手槍都綽綽有餘,至於真正的錘法,如今武林中雖然習者不多,但彆忘記太極拳中的五行錘,便是由錘法與拳法結合後發展出來的剛猛拳術,以楊猛今時今日的武道造詣來說,編排一套應付票友的錘技,簡直就是大材小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喜歡民國宗師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民國宗師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