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經殘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七十七章 太極通臂拳,民國宗師,丹經殘文,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南拳。

與少林、武當、太極、形意、八卦、峨眉六大拳係並稱,涵括了華夏千百年來的武術傳承,它以福建、廣東為發源地,廣泛流傳於長江以南,故又稱為“南拳”。

關於南拳的起源,一直都是眾說紛紜。

最多的說法是,古福建少林寺被清廷焚毀後,流落出五位武僧,創立了反清複明的洪門(天地會),並廣泛結交福建、廣東、湖北一帶的武林人士,將南少林的拳法隨之傳至海內外,因此一般習練南拳之人,都尊他們為南拳“五祖”。

當然,這也不排除地方拳種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托名於更為正統更為權威的南少林這種因素,但在後世都可以證明的是,南拳確實是最適合東南沿海一帶人士的優秀拳係。

福建自古便民風強悍,特彆是閩南一帶,素來以悍勇好鬥著稱,其聚眾械鬥之風氣,即便是到了現代乃至海外,都可謂是名聞全國,而福建地區的武藝傳承,大概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

抗倭名將俞大猷,可以說是明代唯一能與戚繼光相提並論的武學大宗師。

能被稱為宗師者,無不是具有開宗立派的人傑,要求眼光、氣度、實戰乃至理論,都具有前人不曾企及的高度,而能稱為大宗師者,定然是能將一脈武道及其武學哲理傳承至今,並仍能廣泛應用。

俞大猷是福建晉..江人,從李良欽學劍,曾僅率隨從數人,深入荒山密林,以一手劍術震懾多處叛民,同時他又精於棍法,在抗倭軍伍中廣教棍法於東南士卒,可以說,當時泉州一帶的棍法,幾乎全是俞大猷自軍伍中傳承下來的。

自有明一代,泉州的劍術和棍術,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的,據說當時連嵩山少林寺都自愧弗如,直至明末時期,福建的棍術和鎖喉槍傳入了北少林後,這才奠定了少林棍術甲天下的美名。

當然,南拳拳係在形成的過程中,也曾受到北方武功的影響。

從公元4世紀起,中國境內北民南遷出現過三次。

這三次大規模移民,分彆出現在兩晉、唐末及兩宋,人數也是一次比一次多,在最後一次南遷的軍民,據說超過了一百萬。

三次移民,大都是從河南出發,而這些來自北方的移民,也就是後來的“客家人”,他們定居在東南沿海的同時,也把北地及中原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的拳械技擊之術,帶到了福建、廣東一帶。

同樣是明代中期,戚家軍在福州、泉州等地駐防時,為了提高民間抗倭自保的能力,戚家軍曾廣泛推廣戚家拳、刀、槍等實戰技擊術。

與俞大猷相仿,戚家軍所有的拳械套路,都是由主將戚繼光編寫譜書,而戚繼光是山東人,武功屬於典型的北少林拳係,隻是在實戰中,又剔除了一些華而不實的動作。

說了這麼多,其實隻是想說明南拳也好,北腿也罷,在千百年的曆史中,往往都是在互相交融、吸收並不斷同化。

閩粵一帶,人種體形較為瘦小,力氣與體能都相對弱些,因此在拳法中往往特彆重視下盤的穩定性,講究步法靈活多變,多有扭拐動作。

而南拳的上肢動作,則因為手速快疾,多提倡綿密迅疾,動若驚雷,有時下肢不動,拳掌便可在刹那之間,連續擊出數次,以快取勝,而這一點,在後來廣傳至東南亞的詠春拳的某些拳路上,便可以得到最佳的明證。

等到楊猛趕到的時候,李書文也將將給自己的學員們講解完南拳的曆史,隨即又開始分析起張策與黎千斤兩人的拳路與發勁技巧。

楊猛心裡叫苦,但卻不敢下場攔下兩人,因為在拳鬥的過程中,往往很容易便打出了真火,出手發力本都易發難收,如果雙方心中都有退意,或許還能在高喝一聲後,下場將雙方拆開,如果沒有退意,敢下場的,基本大多會沒了下場。

所以楊猛隻能在一旁靜靜地看著,聽著,緊張焦慮著……

黎千斤的體型相對張策來說,也屬於較為瘦小的那種,且他的拳法也極富南拳的特點,幾乎在發力呼喝的同時,上肢已經隨著吐氣催力的慣性,瞬間打出一波波的拳浪,以增大爆發力和破壞力。

拳是七傷拳,可楊猛發現,其與後世金老所說的七傷拳隻是名字相同,絕非是同脈相承的拳係。

按照金老所說的七傷拳,首重是內勁,如果內勁不夠,則先傷己再傷人,一拳既出,五內俱傷。

當然,憑著黎千斤幾近化勁的手段,一拳七傷估計也能勉強做到,但這裡的七傷,則還是形容其出拳快如閃電,一拳既出,必有七星好似北鬥的特點。

七傷拳,屬於典型的南拳小架拳類,所以也有子母拳之稱。

最奇特的是,任憑黎千斤上身打得如何狂風暴雨,可他的腳下卻幾乎不曾離地,任憑張策自何方向發勁吐力,他都隻是扭動上身,一拳七出,將南拳拳打臥牛之地的特點發揮得淋漓儘致。

與黎千斤的快、急、猛、重相比,張策的拳術顯得要沉穩和緩慢了許多,雙臂輪舞如輪似鐘,但卻偏偏將那暴雨梨花般的拳幕,一一抵擋在外,且擋得滴水不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喜歡民國宗師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民國宗師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