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07章 新的蛋糕,大明遼國公,空櫻,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善長神色焦急,大聲反駁:“即便經殿試成天子門生,可他們同出遼東,難免有所偏袒,於朝堂安穩不利!”
劉伯溫亦不示弱,皺眉回應:“以地域斷人偏袒,實無道理。經殿試,學子憑才為陛下所用,一心奉公,何談不穩?”
二人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朱元璋略作思忖,開口決斷:“便依伯溫之議,此事便交由你操辦,速速籌備此次緊急殿試。”
詔書飛傳遼東,遼東各處官府聞風而動,趕忙四處召集學子,安排一應事宜,預備即刻啟程趕赴應天。
朱元璋即刻吩咐劉伯溫:“你速領六部官員,加急擬定此次殿試試卷,不可有誤。”
劉伯溫領命,旋即會同六部官員,緊鑼密鼓籌備起來。
劉伯溫定下準則,此番考核,不以經史子集為要,反倒著重策論與地方政務處置之能,以此為據進行考評。
戶部與工部對此並無異議,這兩部近些年來任用遼東學子頗多,用之頗為順手。
然吏部、禮部及兵部,卻略有意見。
禮部官員拱手進言,力主當著重考核經史子集,且就“禮”之一端,滔滔不絕,詳加論述,堅稱此乃選拔人才之根本,關乎朝廷綱紀風化。
劉伯溫拱手而對,神色鄭重道:“禮部所言雖有其理,然今時不同往日。目下各地政務亟待處置,官員短缺,火燒眉毛。
經史子集固為學問根基,然當務之急,是學子能否以才略解地方之困。
策論與政務處理,關乎當下民生與社稷安穩,學子即便熟稔經史,卻無實乾之才,又何益於地方?
‘禮’需踐行於政務間,而非空談於經卷上。此刻以策論和政務為重,方為解燃眉之急、利國利民之法。”
吏部官員亦上前,麵露憂慮道:“劉公所言雖有道理,然遼東學子縱有才乾,卻恐對他處情形不熟。貿然遣之赴任,或因不知當地風土人情、民生利弊,致使政務壅塞,於地方治理無益,還望斟酌。”
劉伯溫聞言,微微一笑,朗聲道:“吏部所慮,看似有理,實則不然。諸位但觀遼東學子過往行事,皆重調研,每至一處,必詳察當地利弊。
且他們善采各方建言,參考舊例,行事從不固步自封。
每遇政務,皆能因地製宜,靈活處置。
過往於遼東,他們便將諸事打理得井井有條。
各地情形雖有不同,然以其調研、參考之長,因地製宜之能,必可勝任他處政務,諸位無需過憂。”
劉伯溫目光掃向兵部官員,未等其開口,又接著說道:“至於兵部所憂,實無必要。遼東學子之學習製度,軍訓乃是其中一項,平日課業亦多含軍事項目。學子們於軍事方麵多有涉獵,且訓練有素。如此,兵部在此方麵無需過分掛懷。”
兵部官員張了張嘴,欲言又止,終是將到嘴邊的話默默咽了回去。
有官員心下仍覺不妥,遂前往李善長府邸。見到李善長後,趕忙行禮,急切說道:“李公,此次遼東學子緊急殿試一事,恐有諸多不妥。若真依劉伯溫之策,遼東學子大批入朝,朝堂格局恐生變數。還望李公出麵,阻止此次殿試,以保朝堂安穩啊。”
李善長神色凝重,沉思片刻,緩緩道:“此事關乎重大,容我再做思量。”
李善長深思熟慮後,決意求見太子朱標。
入得東宮,見禮已畢,李善長環顧左右,湊近朱標,低聲道:“太子殿下,臣近日憂心一事。今遼東學子將行緊急殿試,若此例一開,日後遼東一脈或漸成氣候。一朝坐大,各方勢力恐難製衡,於天下穩定,實非吉兆啊。殿下仁厚聰慧,還望於陛下跟前,尋機婉諫一二。”
朱標微微皺眉,陷入沉思。
朱標問道:“遼東學子的能力大家都有目共睹,如今即便是權宜之計,也對目前局勢有好處,李公為何要反對?”
李善長長歎一聲,躬身道:“太子殿下,遼東學子能力確為眾人所見。隻是,此權宜之計雖解一時之急,然長遠觀之,隱患不小。
若遼東學子借此次殿試廣入朝堂,勢力漸大,或致各方失衡。
地方治理或成遼東一派之局,於朝廷製衡不利,天下恐生動蕩。
臣為社稷計,故而反對,還望殿下三思。”
朱標言:“李公所言甚是有理,然除此法外,李公尚有他法以解此困否?”
李善長言:“可於各地遴選未涉孔家諸事之士子以行選拔,如此以平衡殿試。”
朱標又問:“李公想必亦知,令這些士子作文章、賦詩詞,或本事尚可。然若論治理地方,其能力著實堪憂啊。”
李善長歎息道:“太子殿下,然若儘選遼東學子,遼國公恐……”
朱標麵色一冷,道:“李公慎言,遼國公斷不會如此。”
李善長微微低頭,恭敬卻又略帶憂慮地說道:“太子殿下,遼國公雖忠勇無雙,然人心難測。遼東一地,經其多年經營,勢力盤根錯節。若殿試儘選遼東學子,這些學子入朝為官後,難免對遼國公心懷感恩,或成其羽翼。長此以往,朝堂之上恐生朋黨之患。”
朱標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後道:“李公之意,本太子明白。但遼國公一心為國,多年來為大明江山鞠躬儘瘁,不應無端猜忌。”
李善長拱手道:“殿下仁厚,然防患於未然亦是為朝廷長治久安計。遼國公雖當下並無異心,可隨著其影響力日增,難保日後無人借此興風作浪,攪亂朝綱,還望殿下三思。”
朱標沉默良久,緩緩道:“李公所慮不無道理,此事還需從長計議。”
朱標遂遣走李善長,旋即往尋朱元璋。
朱元璋聞朱標所言畢,道:“李善長所言,亦非毫無道理。既如此,便從他處亦遴選些許士子,令其參與殿試吧。”
朱標領命,旋即往操辦此事。
李善長聞此消息,心下稍寬。其餘官員見有機可乘,遂著手部署安排。
此番大明官場大洗牌,雖令人心生畏懼。
然官員既現空缺,便有新的利益分配之法。
那些幸免於難的官員,自是踴躍操辦諸事。
喜歡大明遼國公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大明遼國公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