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26章 回應天省親,大明遼國公,空櫻,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雄英一至常府,便奔去找二舅母敏敏帖木兒。

敏帖木兒見朱雄英至,懷抱小常靜,微微欠身,說道:“妾身見過皇長孫殿下。”

朱雄英趕忙還禮,說道:“雄英見過二舅母。”

此言一出,倒叫敏敏帖木兒一時不知所措。

朱標與太子妃見此,並未言語。

朱雄英快步趨前,探身湊近敏敏帖木兒懷中,目不轉睛地瞧著小常靜。

朱雄英笑眼盈盈,對著小常靜輕言:“小表妹,可要快快長大,日後雄英哥哥帶你玩耍。”

朱雄英望向敏敏帖木兒,問道:“二舅母,雄英能否抱抱小表妹?”

太子妃見狀,開口道:“英兒,小表妹尚幼,待她稍長,你再抱不遲。”

朱雄英道:“母妃,允熥我都抱得,小表妹我定也能抱好,母妃無需憂心。”

敏帖木兒聞朱雄英此言,遂小心翼翼將懷中常靜遞與他,仍叮囑道:“皇長孫殿下,還望仔細些。”

朱雄英笑容滿麵,難掩雀躍,雙手卻極為小心地接過小常靜,道:“二舅母放心,我怎敢摔了小表妹,不然日後大舅定要教訓我。”

旁人看來,朱雄英身為嫡皇長孫,誰敢懲戒於他?

小常靜被朱雄英抱去,並未哭鬨,反倒不住打量朱雄英,還不時咿呀出聲。

朱雄英抱小常靜時,手法嫻熟,穩穩托住嬰孩頭頸與身軀,腳步輕移,口中還念念有詞哄著。

但他臉上那副故作老成又難掩興奮的模樣,雙眼中透著新奇與緊張,又著實有些好笑。

未幾,馬皇後亦至常府,眾人皆趕忙向馬皇後行禮。

皇後言道:“無需多禮,此處非宮中,諸位隨意便好。”

朱元璋並未前來,以敏敏帖木兒之身份,尚不足以令朱元璋親臨探視。

若為臨安公主嫡長子常寧歸返應天,朱元璋或有可能前來探視。

敏帖木兒向馬皇後行禮,道:“兒臣拜見乾娘。”

馬皇後望向敏敏帖木兒,笑道:“敏兒,如今你倒頗具賢妻良母之態了。”

太子朱標、太子妃、馬皇後與嫡皇長孫前往常府赴宴之舉,早便為有心人留意。

群臣皆不禁感慨,常府行事雖低調,然恩寵日隆。

敏帖木兒雖為馬皇後義女,又得朱元璋封為金州公主,然眾人心中皆視其為遼國公常孤雛之妾室。

一妾室尚能獲此厚待,足見遼國公常孤雛於朱元璋及太子朱標等人心中之分量。

群臣頗為默契,皆未往常府送禮。蓋因眾人皆知,即便攜禮前往,常府定不會收納,必然閉門辭客。

眾人於常府用罷飯食,閒談片刻,便各自返家。

朱雄英臨行之際,對敏敏帖木兒道:“二舅母,待得閒暇,記得來東宮尋雄英,且定要帶上小表妹。”

敏帖木兒自是一口應下。

三日後,敏敏帖木兒於常遇春相伴,前往擴廓帖木兒所居宅院。

擴廓帖木兒與其家人早收到敏敏帖木兒欲來拜訪之拜帖,一大早就候於府門迎候。

擴廓帖木兒向常遇春道:“常國公,許久未見。”

常遇春與擴廓帖木兒也算相識已久。二人並非好友,往昔北伐之際,徐達、常遇春沒少與擴廓帖木兒交鋒,彼時雙方還是敵手。

常遇春對擴廓帖木兒頗為佩服。此人忠心事主,雖所忠乃元帝,然其赤誠忠心,實足令人敬仰。

常遇春笑道:“哈哈,此前未能前來拜訪,實出無奈。如今咱倆也算親家了。”

擴廓帖木兒將常遇春與敏敏帖木兒迎入府中,殷勤款待。

敏帖木兒與擴廓帖木兒家眷相聚一處,常遇春則同擴廓帖木兒舉杯共飲,相談甚歡。

敏帖木兒未在擴廓帖木兒府邸久留,當日便與常遇春一同回至常府。

次日,常遇春便被朱元璋宣入宮中,至坤寧宮。

朱元璋與常遇春坐於坤寧宮花園,品茶敘談。

朱元璋問道:“伯仁,擴廓帖木兒可願為我大明效力?”

常遇春喟然歎曰:“上位,擴廓帖木兒心中仍忠乎元帝,恐北元未覆滅之時,欲使擴廓帖木兒為大明效命,實無可能。”

朱元璋笑道:“此誠為忠心之臣,若其忠心於我大明,那便再好不過。”

朱元璋道:“伯仁,你我皆已是有孫輩之人,時光匆匆,轉瞬之間,吾等皆漸趨老邁矣。”

常遇春道:“上位,人豈有不老之理?老亦無妨,尚可享天倫之樂。”

當下常遇春僅掛虛職,為避嫌疑,亦辭去朝中官職,現於家中賦閒,悠然自得。

朱元璋笑罵道:“你這倒是逍遙自在,咱可不同,咱乃皇帝,每日皆要為天下大事勞心,倒有些羨慕你了。”

常遇春未接此話,隻在一旁憨笑。

東宮之內,有一屬官名方孝孺者,正與遼東諸先生爭論不休。

方孝孺乃剛直儒生,於遼東諸先生之某些言論,實難苟同。

雙方遂就儒家經典展開一番論辯。

遼東諸先生主張,聖人之言亦須貼合實際,不可束之高閣、空談闊論,如此於百姓無利,於天下亦無利。

遼東先生等以為,聖人亦起於民間,當以民為本。若欲踐行此道,卻不親近民眾,便如空中樓閣、鏡花水月。

方孝孺拱手而言:“諸位所言雖有幾分道理,然儒家經典,乃萬世之準則,豈會無用於百姓與天下?

聖人之言,重在明理,以道德教化萬民,此為治國安邦之根本。

民之所需,非僅眼前之實利,更在精神之引導。

以民為本,非僅貼近民生,更需以聖人之道,啟民心智,導民向善。

若隻重實際,而輕聖人教誨,恰似舍本逐末,長此以往,民風不淳,世風日下,又談何天下太平?”

遼東諸先生看向方孝孺,其中一人開口道:“方先生,若百姓連飯食都難以為繼,聖人之言能解腹中饑餓?人在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之時,哪還有閒心顧及精神之事?”

方孝孺言辭鏗鏘道:“縱百姓困於饑寒,聖人之言亦不可廢。

聖訓如明燈,饑時引以節欲,寒時導以守誌。

古之賢士,不乏困厄中守道者,由聖言養浩然氣,方得自強自救。

若因一時饑寒便棄聖訓,人心失據,即便飽腹暖身,終是無本之木,世亂必生。

故聖訓不可不遵,此乃立世根基。”

喜歡大明遼國公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大明遼國公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