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懂雲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章 綠潮中的機械聖歌,時空守護者及永生人,一葉懂雲天,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一節 黃金麥田的金屬蝗群(戰爭開幕:14:00)

一、麥田的熵增挽歌

東經117度的黃金麥田在量子曆27年的秋日呈現出悖論般的美感:穗芒上凝結的露珠折射著九個太陽的光譜,秸稈卻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灰化,仿佛整座麥田正在經曆一場緩慢的焚化儀式。葉雲天蹲在田壟間,指尖撫過麥穗時,那些飽滿的顆粒突然化作熒光粉塵,順著他掌心的機械紋路鑽進皮膚——這是植物β波記憶溢出的征兆。

"第47次收割周期開始。"阿鏡的機械觸須掃過地麵,六邊形光學眼在雜草叢中捕捉到微型傳感器的殘骸,"總督的納米軍團比預計早了17個恒星時。"

遠處地平線浮現出黑色漣漪,如同液態金屬在海平麵凝結。葉雲天站起身,軍用長風衣下擺掃過膝蓋處的義肢接口,那裡還殘留著三年前被機械蝗咬傷的瘢痕,此刻正隨著神經緊張泛起淡藍色熒光。他數著心跳等待第一波聲浪抵達,直到第23次心跳時,耳膜終於感受到170分貝的低頻震顫——那是三百萬台納米機器人振翅的合鳴。

"看它們的運動軌跡。"艾琳的聲音從通訊頻道傳來,帶著刻意壓製的顫音,"像不像老式膠片裡的蝗災?隻不過它們吃的不是莊稼,是記憶。"

葉雲天抬起頭,看見整片天空正在被黑色吞噬。機械蝗群的前鋒已經抵達麥田邊緣,那些豌豆大小的機器人展開鋸齒狀鞘翅,每片翅膜上都蝕刻著總督府的齒輪徽章。當第一隻機械蝗落在麥穗上時,整個世界突然安靜了零點零三秒——那是納米切割器解析植物神經結構的時間。

然後,尖叫開始了。

那不是人類聽覺能捕捉的聲波,而是通過土壤傳導的β波震顫。葉雲天的神經接口自動翻譯出植物的痛覺信號,無數碎片化畫麵湧入視網膜:麥苗在晨露中舒展葉片的喜悅,根係與蚯蚓共生的溫柔觸覺,以及此刻被撕裂時的劇烈灼痛。他踉蹌著扶住身邊的老榕樹,樹皮上突然浮現出熒光紋路,那是樹木在臨終前釋放的記憶孢子。

"它們在把一生的記憶都濃縮成能源。"阿鏡的觸須插入地麵,提取出土壤中的神經遞質樣本,"看這個,β波頻率被壓縮到了量子態,就像把百年人生塞進一顆膠囊。"

艾琳的脈衝步槍在肩側震動,瞄準鏡裡的畫麵被放大二十倍:機械蝗的腹部開合處,藍色的能量液正順著納米管道流向地底。那些液體在陽光下呈現出詭異的流動性,仿佛每條管道都輸送著液態的靈魂。

"生態缸裡的營養液...原來都是這樣來的。"她的指甲深深掐進掌心,"我們喝的每一口所謂''植物精華'',都是被剝離痛覺的植物記憶。"

二、機械蝗的感官帝國

總督坐在懸浮戰車的指揮艙內,看著全息屏上跳動的收割數據。他的右手戴著鑲滿寶石的機械手套,每個指節都連接著生態缸的主控製係統——那些璀璨的寶石其實是痛覺抑製芯片,能將共生體的痛苦信號轉化為愉悅波。

"第9區收割效率下降0.3%。"副官的聲音從通訊器傳來,"可能是舊時代的植被殘留,那些古樹的神經結構異常複雜。"

總督轉動無名指上的祖母綠戒指,芯片釋放的淡紫色波紋瞬間籠罩整片麥田。葉雲天看見老榕樹的枝葉突然僵直,樹皮上的記憶孢子還未完全釋放就被凝固成晶體,仿佛整棵樹被封入了琥珀。

"看見了嗎?"阿鏡的光學眼閃過紅光,"那是β波頻率乾擾器,正在把植物的痛覺信號調製成白噪音。"

機械蝗群突然改變陣型,如黑色潮水般向老榕樹湧去。葉雲天這才注意到,每隻機械蝗的觸角頂端都閃爍著淡紫色光點——那是用來接收痛覺抑製波的傳感器。它們爬過樹乾時,鋸齒狀鞘翅切開樹皮的聲音不再是刺耳的高頻噪音,而是變得柔和悅耳,如同某種樂器的奏鳴。

"它們在享受屠殺。"艾琳的步槍終於開火,脈衝光束擊中一隻機械蝗,卻隻在它外殼上留下焦黑的灼痕,"痛覺被過濾後,收割對它們來說就像...像人類品嘗美食。"

葉雲天蹲下身,撿起一枚被擊落的機械蝗殘骸。在陽光的照射下,機器人的外殼呈現出納米級的複雜結構:外層是模擬昆蟲甲殼的碳基合金,內層布滿蜂窩狀的能量儲存格,中央核心處嵌著一顆沙粒大小的晶體——那是用來存儲植物β波的量子存儲器。

"看這裡。"他用義肢指尖撬開晶體,裡麵滲出幾滴藍色液體,"這就是總督口中的''無痛能源'',但你聞聞看。"

艾琳湊近時,聞到一股混合著鐵鏽與茉莉花香的氣息。那不是化學合成的味道,而是某種真實存在過的記憶殘片——或許是某株小麥在某個清晨,被露水打濕的芬芳。

三、記憶考古學家的困境

葉雲天的思緒回到三年前的地下實驗室,小夏的機械義肢正在培養艙中綻放第一朵嫩芽。那時他們還不知道β波記憶收割的真相,以為用植物基因修複人類殘肢是醫學的偉大突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時空守護者及永生人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時空守護者及永生人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靈異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