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少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0章 儒蝕漢城·儒醫驗屍,衣冠謀塚,歐陽少羽,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藏書閣的斷簡如同一把鑰匙,雖殘破,卻為穆之團隊撬開了漢城黑幕的一道縫隙。竹簡上的人名與數字,將劉學政之死、學子失蹤案、以及溪邊無名書生案(很可能就是“拾柒”所代表的受害者)清晰地串聯起來,指向一個圍繞科舉、以張氏為中心的龐大利益與殺戮網絡。
時機緊迫!穆之決定不再迂回,以斷簡為引,結合慕婉兒之前發現的香料線索,正式對劉學政的“中風猝死”結論提出質疑,要求漢城府衙開棺驗屍,重啟調查!
這一舉動,如同在看似平靜的湖麵投下巨石。
知府趙文博接到穆之措辭強硬、引述疑點(香料、掙紮痕跡、死亡時機)的正式公文後,臉色極其難看。他無法再以“流竄匪類”搪塞欽差(穆之此時亮明了部分身份施加壓力),更無法無視斷簡指向的科舉舞弊可能性(這已觸及朝廷底線)。在巨大的壓力和張氏可能的暗示下,他隻得“同意”複查。
然而,這“同意”背後,卻藏著致命的殺招。
趙知府沒有指派府衙仵作,而是“隆重”請出了一位在荊楚乃至整個大雍都享有盛名的人物——儒醫宋懷仁。
宋懷仁,年逾古稀,皓首銀髯,一身洗得發白的儒衫漿得筆挺。他不僅是醫術精湛的名醫,更是漢陽書院出身、飽讀詩書、著有多部醫理與儒學互證著作的大儒!他是張氏門生中的佼佼者,更是無數士子心中的道德文章楷模。由他來複查劉學政死因,在世人眼中,簡直是“公正”與“權威”的化身。
開棺驗屍在一種極其壓抑的氛圍中進行。劉府靈堂白幡飄動,氣氛凝重。慕婉兒作為提出質疑的一方,得以在場觀察。
宋懷仁的驗屍過程一絲不苟,動作舒緩而充滿儀式感,仿佛在進行一場莊嚴的學術研究。他一邊檢驗,一邊旁征博引,引用《黃帝內經》、《洗冤集錄》乃至《禮記》、《春秋》中的詞句,將每一個步驟都賦予了深厚的“禮”與“理”的內涵。
針對香料碎屑:宋懷仁用銀鑷子極其小心地提取了慕婉兒發現的那幾粒深褐色碎屑,置於鼻下輕嗅,又置於特製的水晶片上觀察,然後緩緩道:“此乃上等‘迦南靜心香’之殘屑,產於西域,有凝神安魄、梳理氣機之效。劉大人夙夜操勞,心神耗損,隨身攜帶或於雅集焚此香以定心神,實乃儒者養身之道,何怪之有?” 他引經據典,將一種可能致命的毒物嫌疑,輕描淡寫地解釋為合乎情理的養生行為。
針對細微掙紮痕跡(手背抓痕):宋懷仁指著那幾點新月形皮下出血,聲音悲憫:“觀此痕跡,色暗沉而微陷,非新傷。此乃劉大人舊有心脈隱疾(他虛構或放大了劉學政過去的某次不適)發作時,氣窒血瘀,痛苦難當,手指無意識痙攣抓握所致。正合《素問》所雲‘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之狀。此非掙紮,實乃病發之兆也!” 他用權威的醫學經典,將可能的反抗痕跡完美地解釋為疾病症狀。
整體結論: 宋懷仁最終出具了一份厚達數十頁的驗屍報告,圖文並茂,引證浩繁。結論斬釘截鐵:劉學政確係因長期操勞過度,引動心脈舊疾,於雅集之上猝然發作,暴斃身亡。所有“疑點”,在其博大精深的醫學和儒學理論框架下,都得到了“合理”且“符合禮法”的解釋。他甚至在報告中痛心疾首地寫道:“質疑忠良之死因,擾逝者之清靜,非仁者所為,亦有違聖賢恤下之道!” 將矛頭隱隱指向了提出質疑的慕婉兒和穆之。
麵對宋懷仁引經據典、邏輯嚴密、氣勢恢宏的駁斥,慕婉兒引以為傲的醫術和經驗,在對方構築的“文山理海”和道德高地麵前,顯得如此單薄和“淺薄”。她被駁斥得啞口無言,臉色蒼白,深感無力。對方不是用權力壓人,而是用更高明、更“正確”的“文”與“理”,將她所見的真相碾得粉碎。
穆之試圖與負責此案的州府特派官員(一位同樣滿口之乎者也的學究型官員)據理力爭,指出斷簡關聯、死亡時機巧合等疑點。
然而,對方的態度比趙知府更加圓滑而倨傲:“孤大人,宋儒醫乃當世杏林泰鬥,儒學大家。其驗屍報告,引經據典,條分縷析,無懈可擊。您所言竹簡之事,虛無縹緲,焉知不是有人故意構陷?至於時機…唉,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豈能以巧合論罪?” 對方用華麗的辭藻和“程序正義”(宋懷仁的權威結論)將穆之的質疑一一擋回,言語間充滿了對穆之“年輕氣盛”、“不諳世事”、“有辱斯文”的隱晦指責。穆之深切感受到,在漢城這個被張氏“文治”籠罩的地方,文辭的犀利、地位的尊崇、以及“道理”的闡釋權,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武器,足以顛倒黑白,讓質疑者陷入“無理”和“失禮”的境地。
阿月並未出現在驗屍現場。她的任務,是盯緊宋懷仁。
在宋懷仁結束驗屍、離開劉府後,阿月如同無形的影子,遠遠綴在其後。宋懷仁先是回到自己在城中的醫館“仁心堂”,閉門謝客。然而,深夜時分,一輛沒有任何標識的青布小轎悄無聲息地來到了醫館後門。阿月清晰地看到,換下儒衫、穿著常服的宋懷仁,迅速登上了小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喜歡衣冠謀塚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衣冠謀塚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