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機日更3emm奪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5章 民不困而國用足,甄嬛傳之美人卷珠簾,單機日更3emm奪少,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然而皇帝的題目彆出心裁,他傾向於選拔寒門,對於政務上,可以慢慢熟悉,因為不會考太難的,朝臣都不知道怎麼解決的事情出來,又不要死讀書的, 經典義理類題目也不會出。

不過吏治、財政、邊防、水利、教化總要涉及一個,通曉軍事的大部分在武舉那裡,皇帝思來想去,最終擬定了財政,其他的可能不同地域的學子涉獵不同,但財政總得都接觸過吧,家裡稅收情況起碼都該認識。

然而自漢代桑弘羊之辯以來,富國強民似乎無法共存,於是皇帝按著明朝的例子,問眾人“如何均平賦役,使民不困而國用足?”

然而這題目卻有點難搞,需考慮朝廷、地方、百姓三者的矛盾,如減稅則國用不足,加稅則民困。而且輕徭薄賦也不太現實,即便減稅,底下照樣盤剝,而且一個出去打過仗的 皇帝,現在問這個,意思不就是要軍費嗎?

玉懷瑾飛速動筆,他想著這題目和明朝類似,張居正指出明代財政五大弊:“宗室驕恣、庶官瘝曠、吏治因循、邊備未修、財用大匱”。那麼本朝有什麼類似的情況嗎?或者皇帝隻是單純缺錢了,就比如樂安長公主的駙馬張先令,在本朝本任用的第一個官職,是鹽政方麵的,這樣想著,玉懷瑾開始下筆。

先是引用經典“《大學》雲:‘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蓋理財之道,必先養民力而後足國用。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故欲‘民不困而國用足’,當以均平賦役為本。”

而後點明矛盾“今賦役之弊,或田連阡陌者輸稅反輕,地無立錐者徭役偏重;或吏胥苛斂,中飽私囊。民力既竭,而國用猶匱,此非立法未善,實因推行失宜。”

第二步開始分析現狀與弊端

主要為賦役不均之因

田製不修:富者兼並而匿產,貧者無田而代輸(如明代‘詭寄’‘飛灑’之弊);

役法苛繁:裡甲、均徭等役攤派無序,小民不堪其擾;

吏治腐敗:火耗加征、浮收勒折,民困實由吏蠹。

第三步提出總體解決思路

“故欲均平賦役,當以 清丈田畝、簡化稅製、嚴核吏治 為綱;欲足國用,必以 開源節流、量入為出 為要。二者相濟,方可臻於善治。”

第四步寫出具體對策

清丈田畝的事,不是玉懷瑾可以提出來的,大周曆經太祖太宗景宗三代,勳貴富戶藏匿的田產數不勝數,除非到了流民增多,不然這事誰提誰死。

嚴懲貪蠹也不能寫了,畢竟清除攝政王一黨的時候,皇帝用的理由不是謀逆,而是貪汙。

但是提出削減宗室的俸祿,隻怕不好,寫裁撤冗官,估計吏部彆想了。

於是玉懷瑾提出陵容偶然說過了一句話“耗羨歸公”,這是雍正朝發生的事情,陵容知道那個朝代的皇帝雖然老,又喜歡算卦,但為政方麵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而後又補充了一下標準答案:調控儲備,以豐補歉。

“廣設常平倉,豐年糴穀備荒,凶年平價糶賣。如漢耿壽昌之製,可免饑民流徙而耗國帑。”反正這條是不會錯的。

第五就是總結一番“《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故均平賦役,非奪富以益貧,乃使各有其分;足國用者,非竭澤而漁,實為藏富於民。陛下若行此道,則成康之治、文景之盛,可複見於今日矣!”

如此寫完,玉懷瑾長舒了一口氣,如此平衡各方利益,實屬不易,不過寫完有些後悔,自己應該在方略上再詳細些。

陳紀看到前方的玉懷瑾已經寫完了,有些愣神,他還沒想好什麼解決策略呢,要不就直接甩鍋給宗室吧,反正看皇帝對宗室也不怎麼好的樣子,去年有宗室胡作非為直接國法處置了。管他呢,反正自己也不一定能進二甲,進了二甲又不一定在京城做官,於是陳紀提出削減閒散宗室的俸祿,對於駐守邊關的郡王俸祿不變。

喜歡甄嬛傳之美人卷珠簾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甄嬛傳之美人卷珠簾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遊戲競技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