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箭十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87章 文運昌隆,大明:被打入教坊司的皇太孫,借箭十萬,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287章文運昌隆第12頁
春,風和日麗!
今個是殿試大考的日子,清晨破曉,參加殿試的貢士在禮部的帶領下緩緩走進皇宮,魚貫而入至奉天殿。
學子低著頭,卻用餘光悄悄打量著恢宏壯麗的奉天殿。
讀書為了入仕,入仕則為了日後能站在這裡。
古人說,死當諡文正,這都是老黃曆了!
在大明永興朝,又流傳著另外一句話,生則奉天殿,死入紫金山,這才是最大的榮耀。
能跟著永興皇帝這樣的聖主賢君一同載入史冊,實在是人生之幸事。
然而,殿試還沒開始,就遇到一件麻煩事,參加殿試的貢生太多了,奉天殿坐不下了。
禮部尚書宋禮十分的尷尬,將此事告訴了皇帝。
朱雄英並沒有責怪他,立馬吩咐下去,在殿外兩廊之中再設貢桌,再不夠,直接延伸在殿外。
後來仔細一想,這樣做有失公平,在大殿答題的貢生,能遮陽,還涼快,考試環境好,在外麵的考生可就要遭罪了。
隨即在此下令,所有貢生全部在奉天殿外作答。
禮部官員迅速安排,錦衣衛開始搜身,以防有什麼夾帶作弊,殿試大考,天子眼前,誰都不敢有什麼小動作,這可是要命的。
能考進殿試的,可以說都是天之驕子了,心高氣傲,也不屑於做這些事情。
搜過身後,貢生依次入坐,直到所有人全部進來,皇帝走了出來,所有貢生齊聲行禮。
日上三竿後,殿試正式開始,考題是皇帝的親自出的,同時也由皇帝親自監考,禮部官員陪同。
禮部尚書宋禮將封蠟的皇冊用小刀拆開,緩緩打開後,念道:“所有貢生聽著,殿試大考第一題……”
“朕惟皇輿萬裡,治道貴乎安邊與通海並行,興邦需以經武與柔遠相濟,今西南諸夷,緬甸恃險而擾邊,麓川負固以抗命,久乖臣節,屢擾生民……”
“且夫安邊通海,必賴賢才……守邊之臣當用何器識,使能恩威並施?理海之吏當具何才略,使可權衡利弊?”
“爾諸生飽讀經史,熟諳治道,其各抒所見,或論西南綏靖之策,或陳海洋經略之方,或議戰守取舍之宜……”
宋禮連續念了三遍後,停了片刻,接著念第二題。
“朕惟漠北之地,自古為朔方要區,昔年胡塵擾攘,邊民不寧,今賴天威,將士用命,已複其地,設三司以統軍,牧民,理刑,綱紀初立,然荒寒之域,民生未裕,財用不充,治理之道……”
“爾諸生學究古今,明於治道,或論農牧興利之法,或議互市通財之規,或辨軍屯與民業之協調,或言賦稅刑律之調適,務要策必可行,言有實證,以佐朕安輯漠北,阜民興邦之誌……”
殿試大考,一般隻考一道或兩道題,讀完題目後,所有貢生方能作答。
禮部的官員就在考試前念三遍,能聽多少,能不能聽懂,能不能理解,能不能作答,能不能答到點子上去,那就各憑本事了。
這兩道題目,看似又多又長,但對於考生來說絕對是有好處的,起碼點出了問題的核心,隻要按照這個方向給出自己的意見就好,至少不用判斷問題的方向了。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第287章文運昌隆第22頁
最後皇帝也提醒了,要務實回答,要提出真正的解決辦法,若是避重就輕,或者說些不切實際的虛話,那名次肯定是要靠後的,答的實在太差,直接取消貢生身份,還要查你是怎麼考上會試,混進殿試的。
朱雄英背著手,在考生之間走著,看著密密麻麻的貢生,忍不住問道:“宋卿,今年參加殿試的貢生有多少人?”
宋禮跟在身後,說道:“回陛下,全國各地之貢生,加上漢南,漢北,遼東等地,共五百七十六人,還有國子監二百三十二人,一共八百有餘!”
聽到這個數字,朱雄英頗為震驚,他本來以為能有五六百人,沒想到竟然有八百之多。
彆說放在大明朝,就是從隋唐至今,也沒有哪一次的殿試能有八百多人參加,永興二年那一次,才八十多人,過去二十多年,翻了數倍。
這其中有南北分榜的原因,也有漢南,漢北等地方的讀書人參加,加上永興大治,天下太平,百姓豐衣足食,這才形成文運昌盛,在二十多年中爆發的原因。
一場殿試,八百多人,這是亙古未有之盛事。
“宋卿,八百多貢生,皆有真才實學嗎?”
宋禮連忙說道:“回陛下,臣不敢保證所有人皆有真才實學,但會試大考,是臣帶著翰林院學士親自審閱,擇優錄取,絕無任何舞弊,其中被刷掉了一大半人!”
參加會試的有一千二百多人,足足刷掉了六七百人,參加審閱的翰林院大學士就有五十多人,最後錄取的五百多份卷子也是由宋禮親自把關的。
數量多了,質量卻沒有變低!
“真沒想到,真沒想到了啊!”
朱雄英感慨道:“若是太祖,太宗皇帝能看到如今之盛世,那該會多高興啊!”
宋禮附和道:“大明文運昌盛,這都是陛下的功勞啊,推行新政,大興學府,讓窮苦百姓家的孩子也能讀書了!”
“陛下有所不知,前些日子,臣去貢院的路上,聽到一田間農夫看到進京趕考的學子們如此之多,不由感慨說,小時候家裡窮,想讀書讀不起,看到彆的孩子能讀書,好生羨慕,如今日子好起來了,能吃飽飯了,卻誤了讀書的年紀,田間地頭,終其一生……若是這永興盛世提前三十年,說不定也在他們其中,爭一爭那皇榜留名,站在那奉天大殿!”
朱雄英繼續走著,時不時看看考生答題,笑了笑,說道:“聽到你這樣說,朕欣慰,二十多年宵衣旰食,總算沒有白白辛苦,百姓能得個實惠,比什麼都好!”
宋禮行禮道:“陛下心念天下,關心蒼生,實在是天下萬民之福啊!”
朱雄英大笑兩聲,心情一時大好,以前他不喜歡聽馬屁,現在年紀大了,就喜歡聽這些好話,或許是累了二十多年,希望能得到天下臣民的認可吧。
“八百多人,怎麼也能出幾個大才吧!”
朱雄英悠悠說道:“朕希望能出幾個諸葛亮,魏征那樣的全才,能治國,懂軍事,嗬嗬……”
說著,又笑了笑,繼續道:“朕的要求有些高了,那就出一個能治國的吧,能少些私心,多些公心,能以天下安定,百姓安居為己任,將來能把永興一朝的國策延續下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