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彈染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章 金國也太猛了吧,高衙內的恣意人生,輕彈染血,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哎,彆彆,我不是那個意思。”高世德連忙擺手拒絕。

“怎麼?”

“我沒想做官。我隻是想去營裡找幾個教頭學點槍棒功夫。我這身子骨玩…...咳咳…...跑幾步都費勁,再這樣下去人都廢了,說不定都能走在你前頭。”

高俅沒好氣的看了高世德一眼,其實他也不想高世德做官,他認為高世德心思單純,做官難免被有心人利用牽連進黨爭。

“隻是想學拳腳,行吧。喏!你拿著這塊腰牌,想讓誰教都行,彆太胡鬨了。”

高世德接過腰牌,巴掌大的牌子是銅鑄的,拿在手裡沉甸甸的,上麵寫著殿帥府,中間是一個大大的高字。

他是真的想學點拳腳功夫來應對突發狀況,當官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有高俅這麼粗的大腿完全夠用了。

高俅放下瓷碗,“粥煮的不錯。”

高世德忙上去給他捏肩,狗腿的模樣溢於言表。

高俅索性閉上眼睛躺在座椅靠背上享受起來。

高世德看到折子上寫的內容是關於金遼戰事的,他隨口問道:“現在金國和遼國打的如何了?”

“協議期,都是一些小戰事。”

早在十年前童貫曾代表大宋出使遼國,遼國仗著軍事實力強於大宋,他們的官員自然敢對宋使者嘲諷奚落,更何況是一個太監身份的使者,童貫當時受了不少氣。

他在回國時遇到一個被排擠的遼國官員,名馬植,馬植說他有滅遼良策。

童貫心中對遼國正有火氣,於是就將他帶回國了,馬植歸宋後賜趙姓,改名趙良嗣。

遼國已經建國兩百多年,朝堂早已腐朽,土地兼並使貧富差距加劇?,很多百姓無地可種。權力分散使朝廷的決策效率大大降低。賣官鬻爵使官場烏煙瘴氣。征發民力和過度征稅?讓貧苦地區百姓苦不堪言。政治腐敗使整個社會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各地起義不斷。

趙良嗣在朝堂列舉以上種種遼國進入末代危機的特征,首次提出了聯合女真部落滅遼的建議。

幸虧馬植說之前先說了,他稟報的是遼國現狀,不然大臣們還以為這是在說他們大宋呢。

當時的女真族實力還很弱小,宋朝廷看不上,這個計劃就擱置了。

直到五年前,女真打了兩場大勝仗才真正崛起,他們開始慢慢蠶食遼國的領土。朝廷聯合女真滅遼的計劃再次提上日程,十年前馬植就已經看出一些端倪了,可見他的眼光是相當獨到的。

“義父,金國可不能小覷。”

高俅輕“嗯”了一聲,“我們大宋一直對金國有經濟援助,所以也能探聽到一些金國的消息。”

“我們給金國錢?”

“對呀!讓他們互相攻伐,我們坐山觀虎鬥豈不善哉?”

高世德知道遼國必亡,接下來是北宋,隻是具體時間他一時也記不準,總之遼國被滅後他就南下,肯定不晚!

高世德也想了解一下如今的局勢,“這樣啊,那您給我講講兩國的情況唄。”

高俅給他做起了科普,“金國所屬的女真部落,之前隻是遼國東部邊陲的一個自治區。

遼國也一直提防打壓這個部族,利用他們內部的矛盾把女真分化成南北女真。

南女真歸附遼國入了遼籍,稱為熟女真,北女真依然奉行部族自治,稱為生女真,生女真附近不但有寧江州監視,黃龍府內還有大量駐兵防範。”

高世德隻知道一個大概走向,至於具體時間和戰役他哪還記得。他隻是仔細的聽著。

“金與遼第一次大戰是在政和五年初(1115年)的達魯古城,女真起事後,接連攻破寧江州和黃龍府,遼國也迅速組織二十七萬大軍平叛,反被三千女真人殺的潰敗。嗤!”

高世德聽了也是一驚,“啥?三千滅二十七萬!”

“是不是覺得難以置信?”

高世德點頭,“真的隻有三千人?”

“這戰績恐怕任何人都不敢相信,不過女真那邊傳出來的戰報就是這樣說的。”高俅明顯也不信,這消息聽起來確實太匪夷所思了。

據高俅所知,女真的自治區域內有十萬戶百姓,大概有四十至五十萬的人口,如果按大宋四十比一的民兵比例,僅能抽調出一萬多人,加上各地需要巡防,那能迎敵的兵馬確實不多。

所以高俅覺得女真抽調兵員肯定不是四十比一,他曾大膽猜測一個比例:十抽一。

女真組建四萬大軍,有三萬人前去應戰而非三千,可即便三萬對陣二十七萬戰而勝之,也有些誇張。

高俅想破腦袋也想不明白其中的關鍵,他索性也不想了。

“遼國不可能隻有二十七萬大軍,其他人呢?這還不趕緊出兵鎮壓嗎?”

“遼軍第一次失利後,在年底遼主組織了七十萬大軍禦駕親征。”

高世德道:“遼國皇帝倒是有魄力,隻是七十萬大軍都滅不了女真?這是認真的嗎?”

遼國動用這麼多大軍,必然抽調了各地的駐軍,軍隊對地方的威懾效果減弱甚至不在以後,匪寇和城內的地痞以及一些黑惡勢力肯定會出來興風作浪,很可能導致國內各州府治安都動蕩起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喜歡高衙內的恣意人生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高衙內的恣意人生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