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殺千刀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0章 考官篇(四),嚴黨清流之間的第三種活法,劉殺千刀的,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嘉靖三十三年春·貢院 閱卷所

貢院深處,閱卷所門窗緊閉,隔絕了春日最後一絲喧囂。

空氣裡彌漫著陳年墨香、新紙的草木氣息,以及十數位閱卷官員身上散發的、混合了疲憊與專注的獨特味道。

巨大的案幾上,朱卷堆積如山。

這些並非考生的親筆,而是由謄錄所的書吏,用朱砂筆一筆一劃重新謄抄的副本。

墨卷即考生原卷則被糊名封存,嚴密保管。

這便是明代科舉的核心防弊製度之一——糊名謄錄製。

任你筆跡龍飛鳳舞或是娟秀工整,到了考官手中,都變成了統一、工整、無法辨認來源的朱砂字跡。

考官麵對的,隻是一篇篇匿名的文章,最大程度避免了人情請托與筆跡辨認帶來的不公。

陳恪坐在案幾後,第一次以考官身份參與這浩大的工程。

他麵前攤開一份朱卷,指尖無意識地撚著腰間常樂那隻失而複得的香囊,試圖驅散連日埋首帶來的眩暈感。

他虛心聆聽著旁邊一位老翰林慢條斯理的經驗之談:“……伯爺請看,這謄錄之製,實乃防弊之良法。筆跡既不可辨,考官便隻能以文取士。然謄錄書吏亦需嚴查,防其受囑換卷,或故意謄錯……”

老翰林須發皆白,聲音平和,帶著閱卷多年的從容。

陳恪微微頷首:“多謝前輩指點,此法確為公允之基。”

他目光掃過堆積的卷山,深知這“公允”背後是海量的工作。

每一份朱卷,無論優劣,都要經過至少兩位考官之手,甚至更多。

這便是輪房製或稱輪閱製。

“一份卷子,若某房考官未取中,標記‘落’或‘下’,亦不可輕易丟棄,”另一名中年考官接話,指著案頭不同區域的卷山,“它需流入‘未取卷’池中,由他房考官輪番覆閱。如此,即便某位考官因個人喜惡一時‘走眼’,亦有機會被他房考官慧眼識珠,不至於明珠暗投。”

“正因如此,我等才需如此殫精竭慮啊。”陳恪感歎,目光再次落回眼前的卷子。

工作量之大,令人望而生畏。

考生雖都是舉人,但學識水平參差不齊得令人咋舌。

特彆是策論題——嘉靖皇帝親定的“海禁”之議,明顯是在測試天下士子對國策的見解與傾向。

陳恪看得眉頭緊鎖。

大多數文章,要麼是泥古不化的祖製扞衛者,引經據典痛陳開海之禍,言辭激烈卻空洞無物;要麼是盲目鼓吹開海通商,描繪黃金萬兩流入的美夢,卻對如何應對倭寇、管理貿易、平衡財政等實際問題避而不談,或言之無物。

真正能客觀分析利弊、提出切實可行方略者,寥寥無幾。

“百無一用是書生,此言……”陳恪心中暗歎,後半句咽了回去,隻是揉了揉發脹的太陽穴,強打精神繼續批閱。

就在這時,一個帶著幾分刻意炫耀的聲音在陳恪案邊響起:“靖海伯初次閱卷,想必勞神。本官倒有些心得,這判卷呐,首重立意,次看文采,最後才是經義貼切與否。尤其這策論,須得……”

趙文華踱步過來,臉上堆著“前輩”式的笑容,顯然是想抓住這個陳恪“不懂”的領域,好好秀一把資曆。

陳恪眼皮都沒抬一下,仿佛沒聽見他的話,目光專注地落在新一份朱卷的起首幾行。

他的手指輕輕敲了敲案幾,示意旁邊侍立的書吏將下一份未取卷遞過來。

動作自然流暢,完全無視了趙文華的存在和即將開始的“教誨”。

趙文華臉上的笑容瞬間僵住,如同被凍住的豬油。

他張著嘴,後麵的話卡在喉嚨裡,進也不是,退也不是。

周圍的幾位考官都注意到了這無聲的尷尬,有人低頭裝作看卷,有人嘴角微微抽動。

趙文華老臉一紅,最終隻得冷哼一聲,訕訕地踱回自己的座位,那背影僵硬得如同生鏽的鐵板。

陳恪根本不在意身後那道怨毒的目光。他的心神已被手中的新卷吸引。

這份策論開頭便與眾不同。

它沒有急於站隊抨擊或鼓吹海禁,而是如同一位沉穩的史家,從上古“市易有無”講起,曆數商周、秦漢、隋唐、宋元的海路貿易興衰,條分縷析地闡述開放與封閉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利弊得失。

論據紮實,文氣平和,邏輯清晰。

最後,文章竟以極其標準的“頌聖”結尾:“伏惟陛下天縱聖明,洞察幽微,於海疆之策,自有乾綱獨斷。臣等惟恪遵聖諭,竭誠效力而已。”

陳恪的嘴角,難以抑製地向上揚起。

這手法……太熟悉了!

這不正是他當年中舉時寫《鹽鐵論》策論的翻版嗎?

隻不過此人比他當年更加圓融、更加穩妥,那份銳利的鋒芒被厚重的史料包裹,最終以恭謹的馬屁完美收束,堪稱考場“保命”與“展才”的典範。

“好一個‘述而不作’!”陳恪心中暗讚,這種寫法,在嘉靖這種喜歡掌控一切的帝王眼中,或許比那些鋒芒畢露的激進言論更易被接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嚴黨清流之間的第三種活法》無錯的章節將持續在全本小說網小說網更新,站內無任何廣告,還請大家收藏和推薦全本小說網!

喜歡嚴黨清流之間的第三種活法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嚴黨清流之間的第三種活法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