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前程無知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12章 儒,道,天道無情:不許人間見長生,莫道前程無知己,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孫佑的一句話讓那名問話的學子不再吭聲,
而王通則開口了,
“孫老所言,有失偏頗!”
“哦?請王老指教!”
孫佑的態度很是平和,
作為一名修行之人,
修道之人,
儒家學說於他而言,其實並不重要。
修行,
修心,
正己道。
儒家所言,於孫佑並無乾係。
若非王通盛情相邀,孫佑未必會把最後的時光耗費在儒道相爭之上。
王通抿了一口香茗,
緩緩放下,
“治學,是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循序漸進,方可通達天道。”
孫佑點頭,
儒家治學篇中確有此言行,
然則,
與道家治學卻有這截然不同的理念。
“道家講究無為而治,這於儒家治學有著截然不同的理念。”孫佑開口道,“儒推崇仁政,但儒家所謂的仁政是建立在仁君的前提。道家也講究順應天道,以人為主,而非以君為主。”
“儒家推行仁政,但依舊需要仁君來作為依仗。而道家所謂順天道,則更加主張以人為本,而非君!”
“儒道,主張教化,所以,亂世之中必有聖人。”王通道。
“今逢亂世,君何以自處?”孫佑淡淡道,“君非仁,臣非仁,天道不仁,何以大行其道?”
“聖人教化,儒門用心,治學可期!”
“君已入亂世,何以自證?”
你既然已經入了黨爭,如何能夠將自己置身事外?這座彆院,豈非打臉?
“吾有公心,無懼妄言!”
“然天下諸君,何以信汝?”
你說你是公心就是公心了?
天下之人如何看你?
“君子不自證!”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
你說錯了,
越是如此,
公正之君更應該迎難而上,而非糾結自證這種毫無意義的事。
“孫老對於儒門也有所涉獵?”
“天下大道,殊途同歸。”
你以為我隻是於道家熟稔?
不,
老朽修行這般多年,涉獵之廣遠飛爾等可比。
“所以,孫老也讚同儒門一道與道門不相上下?儒道相爭,有失偏薄?”
“道法自然!”
孫佑再一次以簡單的一句話反擊了王通的認知。
儒道相通?
不,
這是理念的不同。
儒家講究以仁為本,可道家講究的其實是以人為本。
知行合一,
而道則講究行不言之教,通過身教和潛移默化的方式引導他人,影響他人,強調自然引導。
儒家側重道德休養和社會責任,而道家則講究順應自然自己自身的自我覺醒。
“天地大道,繁花似錦,而儒門卻可以屹立數千載依舊立於世。反觀道門,已然呈頹敗之勢。”
孫佑聞言笑了,
“世間儒門多逢亂世而降,可曾見過道門弟子因為強權而束手?”
“天地大道,不以強而弱,不以多而寡。”
你可以說儒門屹立千載,
可道門中人,從未因為敵人強而弱小。更不會因為敵眾而覺得自己力寡。
提及此處,
王通則是心中憤懣,可憤懣之餘對於孫佑的話反而沒有辯駁的理由,皆因孫佑言之有理。
世間道門落寞與道門不畏強大而卑微,
曆朝曆代,
方外之人,
道門中人,
皆以天地為己任,
救治黎民,
抗衡外敵,
死傷無儘,而道門衰!
至於儒門,
無非是城頭變換大王旗,而儒門總是當權者所需用來愚民的利刃。
儒以文亂法,
俠以武犯禁,
儒道多文,
而道門多俠。
如若放任不管,則天下不安。
遂,
重儒,而抑道。
儒道可教化萬民,
天,
地,
君,
親,
師,
遵循禮儀,恪守本分。
而道,
則認為天地之間,人人平等,不以君為天,人人皆可得道。
“先生,我儒家仁義禮智信難道不正是為了世間的安穩而流傳千古的?”一名才子開口詢問孫佑。
孫佑點頭之後又搖頭,
“關於禮,我道家自然有自己的認知。儒家通過仁義禮智信來教化眾生,維護社會和諧。可我道門則強調的是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側重於無為而治。禮,應該順應自然,而不是人為強加,過度的禮節和規範可能會破壞自然和諧,所以禮應該是一種自然的,無為的。”
“當然,在禮上,我道門並非就是和儒家對立的,相反都是通過自身的理解來讓社會和諧,讓世道更加平穩。但,人終究是不同的個體,所以爭執,戰爭不可避免。”
“孫老也認為儒家的禮和道家的禮並不衝突?”
“衝突的是理念,而非目的。”
“儒道兩家都旨在讓世間變的更好,更和諧,但終究是存在著根本上的分歧。”
“你們儒家更多的是在告訴世人,你父輩是務農的,那你天生就是務農的,這一點無法改變,因為這是命。而我道家則認為,你是什麼和你祖上是什麼沒有必然的因果。”
“你可以成為什麼人,取決於你自身,而非你的出身,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
孫佑還有一句話沒說,
就算是你們的皇帝,也並非是可以一成不變的,否則這世間的皇帝陛下何以更迭?神朝何以變換?
“恪守本分,不做妄念有何不可?”王通並不認同孫佑的話。
“如今神朝的第一位神皇,若是當初如你所願的恪守本分,那麼伴隨而來的便是餓死,哪裡來的當朝?還是說,王老的意思是開朝的神皇錯了?不應該揭竿而起?就理應成為那餓死的浮殍中的一員?”
孫佑的話有些狠了,
此話一出眾人可謂是噤若寒蟬,沒人敢做答。
因為無論是與否,都輸了。
忽然,
一道清朗的聲音響起,
“君失民心,便不再是仁君,明君,既非仁君明君,自當秉持大義推翻暴政,還百姓一個朗朗乾坤!”
眾學子才子望去,
卻看到一個眉清目秀的青年淡淡的走到了眾人的視野,而李輕狂等人則心頭一跳,這個人出現的實在是突兀,而且他們居然無從察覺,顯然來人的實力不俗。
“如你所言,那當初儒門在當今神朝創立的過程中做了些什麼?”孫佑淡淡的反擊道,“若老朽沒有記錯,當今神朝創立的過程中,儒門在前朝之下不遺餘力的鎮壓當朝的起義,而非投身起義,與神朝共進退。反觀起義之處,道門弟子更是不遺餘力的協助當今神朝的第一任神皇,這閣下又如何理解?莫不是閣下要說儒門參差不齊,不能一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武俠修真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