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風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5章 孫亮,中國古代名人傳,軒轅風雪,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赤烏六年(公元243年)的建業宮,梧桐葉在初夏的風中簌簌作響。
潘淑皇後的寢殿外,孫權身著常服來回踱步,手裡攥著一枚剛從赤烏磯采來的赤石——那是他近來常摩挲的物件,據說能安神。
殿內傳來一聲清亮的啼哭時,這位年近六旬的帝王竟踉蹌了一下,內侍急忙扶住,卻見他眼眶泛紅:“快,抱來給朕看看。”
繈褓中的嬰兒皮膚白皙,眉眼間竟有幾分潘淑的柔婉,唯獨一雙眼睛亮得驚人,不哭不鬨地望著孫權,小手還抓住了他垂落的胡須。
“好,好個明目!”孫權大笑,當即取名“亮”,字子明,“這孩子,定能照亮江東。”
彼時的東吳,雖已三分天下有其一,卻暗流湧動。
太子孫登早逝,次子孫慮也已病故,三子孫和雖被立為太子,卻與魯王孫霸明爭暗鬥,朝堂被“兩宮之爭”攪得烏煙瘴氣。
孫權看著繈褓中的孫亮,忽然生出一個念頭:或許這遲來的幼子,才是東吳真正的希望。
孫亮三歲時,便能辨認宮中文書的篆書,五歲時隨孫權臨朝,竟能記住尚書台呈報的糧草數字。
一次孫權故意將寫錯的戶籍冊擺在他麵前,孫亮指著其中一頁:“這裡說吳郡有戶三萬,可去年水災衝了五個鄉,怎會比前年還多?”
滿朝文武無不驚歎,連老臣張昭都撫須感歎:“此子有文帝之風。”
潘淑皇後趁機進言:“陛下春秋已高,太子與魯王相爭不休,恐動搖國本。亮兒聰慧仁孝,何不……”
話未說完便被孫權打斷,但他看向孫亮的眼神,已然多了幾分鄭重。
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這場持續八年的儲位之爭終於以慘烈的方式落幕:孫和被廢,孫霸賜死,數十位大臣牽連被殺。
次年,孫權冊立孫亮為太子,時年八歲。
冊封大典上,孫亮穿著不合身的袞服,按照太傅的指點跪拜受印,抬頭時正撞見全公主孫魯班的笑容——這位孫權最寵愛的長女,正是力挺他上位的關鍵人物。
“子明可知,是誰幫你坐上這位置?”全公主摸著他的頭,鬢邊的金步搖晃出細碎的光。
孫亮眨了眨眼:“是姑母,還有父皇。”他早聽乳母說過,全公主為了讓他取代孫和,曾在父皇麵前哭訴孫和生母王夫人“對陛下起居不滿”,最終導致王夫人被賜死。
赤烏十四年(公元251年)冬,孫權病篤。
躺在病榻上的帝王枯瘦如柴,卻仍抓著孫亮的手不放,另一隻手點著榻前的幾位大臣:“諸葛恪、滕胤、孫弘、呂據、孫峻……你們要像輔佐朕一樣,輔佐太子。”
諸葛恪是諸葛瑾之子,素有才名;滕胤是孫權的女婿,為人忠謹;孫弘掌中書令,擅長文書;呂據是呂範之子,勇猛善戰;孫峻則是宗室,掌管禁軍。
這五人,便是孫權為孫亮布下的“輔政棋局”。
神鳳元年(公元252年)四月,孫權駕崩。
紫宮內外縞素一片,十歲的孫亮站在靈前,看著父親冰冷的臉,忽然想起昨夜父皇彌留之際的話:“子明,帝王之路,步步是刀山火海,信人不如信己。”
他握緊了小小的拳頭,指甲深深嵌進掌心。
登基大典那日,孫亮身著十二章紋的龍袍,在太極殿接受百官朝拜。
禮官高唱“吾皇萬歲”時,他望著階下躬身的群臣,忽然注意到諸葛恪腰間的玉帶——那是父皇生前賜的“九環帶”,比自己的禦帶還要華麗。
建興元年(公元252年)的秋汛來得格外猛,淮河水位暴漲,魏國揚州都督諸葛誕趁機率軍十萬攻向東興。
消息傳到建業,輔政大臣們在朝堂上爭論不休。
孫弘主張堅守,呂據請戰,唯有諸葛恪一言不發,直到孫亮問他:“太傅以為如何?”
諸葛恪抬眼,聲如洪鐘:“東興是廬江屏障,丟則淮南危。臣願率軍出征,十日之內必破魏軍!”
他隨即請孫亮賜劍,“若不勝,以劍謝罪。”
孫亮看著那柄寒光閃閃的“蕩寇劍”,想起父皇曾說諸葛恪“才高而驕”,卻還是點頭:“太傅保重。”
三日後,諸葛恪在東興立下兩道浮橋,令丁奉率三千精兵趁雪夜突襲。
魏軍正在營中飲酒取暖,忽見吳軍如神兵天降,慌亂中墜入冰河者不計其數。
捷報傳回時,孫亮正在批閱吳郡的賑災文書,他笑著對近侍說:“太傅果然善戰。”
可當晚就有密報傳來:諸葛恪在軍中自稱“假黃鉞”,賞罰全憑己意,連呂據的部將都被他斬了。
東興大捷讓諸葛恪聲望達到頂峰。
他班師回朝時,百姓沿街跪拜,山呼“諸葛公”,其儀仗竟比皇帝的鑾駕還要盛大。
孫亮站在朱雀門樓上眺望,見諸葛恪騎在純白的“照夜白”上,身後甲士環伺,忽然想起父皇的另一句話:“權臣如猛虎,飼之則噬主。”
諸葛恪回京後,越發專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中國古代名人傳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