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逸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95章 迭代升級11:光速驅動技術,我以饕餮鎮諸天,薛逸辰,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賽博實驗室的全息投影上,兩組數據正並排閃爍,像兩塊沉甸甸的砝碼壓在薛逸辰心頭。左側是華夏當前的文明評級:2.12級,標注著“可控核聚變覆蓋率89%、量子通信覆蓋五大域、空間探索範圍達柯伊伯帶”;右側是7代機的性能參數:最大速度30倍音速,續航裡程5萬公裡,動力核心“氫氧衝壓發動機”——按照文明分級標準,這僅僅是1.5級文明的巔峰水平。

“差得太遠了。”薛逸辰的指尖劃過“30倍音速”的數字,冰藍色的眼瞳裡映著投影中7代機的三維模型。那是一架銀灰色的三角翼戰機,機翼下掛載著最新式的脈衝導彈,機身流暢的線條曾讓無數軍迷沸騰,可在“亞光速”的門檻前,卻像個蹣跚學步的孩子。

他轉身走向實驗室中央的操作台,暗物質開發的相關設備還在角落裡泛著微光,MAX材料的暗金色外殼在頂燈照射下,像一塊沉默的鏡子。但此刻,薛逸辰的注意力已完全從暗物質的紫色光暈上移開,指尖在虛擬鍵盤上敲出一行新指令:“調出光速驅動技術基礎模型。”

全息投影瞬間切換,暗物質的數據流被藍色的星圖取代。星圖上,一條紅色的線從地球延伸至比鄰星,旁邊標注著一行刺眼的數字:“以30倍音速飛行,所需時間:17萬年。”而在紅線下方,一條淡金色的線幾乎重合在紅線上,標注著“光速飛行,所需時間:4.2年”。

“文明的腳步,首先得追上宇宙的尺度。”薛逸辰低聲自語,指尖在星圖上圈出太陽係的範圍。華夏的7代機確實能在大氣層內縱橫馳騁,30倍音速足以讓它在兩小時內繞地球一圈,可放到星際尺度上,這點速度連“蝸牛爬行”都算不上——1.5級文明的天花板,早已成了製約發展的枷鎖。

他調出科技係統的數據庫,關於“光速驅動”的理論文獻像瀑布般刷屏:阿爾庫維耶雷曲率驅動、量子真空零點能推進、反物質湮滅引擎……每個理論後麵都跟著一串紅色的“可行性0%”,唯有最後一條“空間壓縮驅動”後麵,標注著“基於暗物質研究基礎,可行性37%”。

“就從這裡開始。”薛逸辰的指尖停在“空間壓縮驅動”的詞條上。這個理論的核心極其簡單:既然無法讓物體本身達到光速,那就壓縮物體前方的空間,同時擴張後方的空間,讓飛行器在“空間泡泡”裡“原地移動”——就像在地毯上移動杯子,不必拖動杯子,隻需拉動地毯。

實驗室的機械臂立刻啟動,將一堆泛著藍光的超導材料搬運到操作台上。這些材料是孤狼軍團最新研發的“空間諧振晶體”,能在強磁場下產生微弱的空間漣漪,是目前唯一能與空間壓縮理論匹配的實物載體。薛逸辰拿起一塊晶體,對著燈光觀察,晶體內部的紋路像極了暗物質約束環的能量軌跡,這讓他更加確定,暫時放下暗物質開發,轉攻光速驅動,是正確的選擇。

“先做亞光速驗證。”他在操作台上搭建起微型實驗裝置:一個直徑半米的環形軌道,軌道內側鑲嵌著空間諧振晶體,軌道中央懸浮著一枚指甲蓋大小的合金片——模擬飛行器。當他注入能量時,晶體立刻發出蜂鳴,環形軌道周圍的空氣開始扭曲,合金片在軌道中緩緩滑動,速度從0.1倍音速、1倍音速、5倍音速……穩步攀升。

“7代機的30倍音速,在這裡隻是起點。”薛逸辰盯著監測屏上的速度曲線,曲線在50倍音速時出現了第一個拐點,合金片表麵開始泛起藍色的激波——那是空氣被壓縮到極限的特征。他沒有停手,繼續加大能量輸入,空間諧振晶體的光芒從藍光變成紫光,環形軌道內的空間開始呈現肉眼可見的褶皺。

當速度達到100倍音速時,合金片突然在軌道中消失了0.3秒,再次出現時,位置向前偏移了3米。

“空間跳躍的雛形!”薛逸辰的眼瞳驟然收縮。監測數據顯示,剛才那0.3秒內,合金片前方的空間被壓縮了80%,後方的空間被擴張了120%,它不是“飛過”3米,而是“帶著空間”移動了3米。這正是空間壓縮驅動的核心原理,隻是目前的能量強度,還不足以支撐持續的空間扭曲。

他立刻調整晶體的排列方式,將環形軌道改造成螺旋狀,讓空間諧振晶體形成“壓縮-擴張-再壓縮”的連續波段。當第二組實驗開始時,合金片的速度突破了200倍音速,激波的顏色變成了純白色,軌道周圍的重力場出現了異常波動——放在軌道旁的鋼筆,竟自行懸浮了起來。

“重力場乾擾是必然的。”薛逸辰調出重力監測數據,數據顯示,空間壓縮時會產生短暫的反重力場,這意味著未來的光速驅動飛行器,或許能擺脫地心引力的束縛,直接在大氣層內實現太空跳躍。這個發現讓他精神一振,連忙在虛擬筆記上寫下:“需在驅動係統中加入重力補償模塊,避免乘員因失重昏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我以饕餮鎮諸天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我以饕餮鎮諸天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靈異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