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33章 真打啊???,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榮耀與忠誠,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郤至的這一支部隊並非完全跟外界失去聯係,隻是他們獲得消息的延遲性比較高,必須是樓令那邊通報才能了解到相應信息。

而樓令想要知道郤至所部在哪,得是郤至有提前進行聯絡,否則樓令派去的人不好找到。

那樣一搞,各部之間彆想保持信息通暢,很多時候能不能聯係上純粹要靠運氣。

沒有電子設備,確實是這樣子。

哪怕是有電台,能不能及時聯係上一樣是看運氣。

到了信息時代,看得則是信息反製手段了。

從陳國和蔡國臨時南下的樓武所部,他們跟邗國的樓令進行聯係需要二十天以上的時間。

這樣一來,樓令掌握了樓武所部的動向,再向郤至進行通報,速度最快也要耗時一個月以上。

其實,那樣算起來已經非常快。

主要是楚國沒有設置攔截。

如果楚國有派部隊攔截晉軍的通訊,給予晉軍帶來的未知性就要增多了。

樓令可不是讓郤至率軍西進就什麼都不管,他有派小股部隊渡江,幫西進的部隊在大江南北攔截楚軍的通訊人員。

戰爭打得是什麼?反正對信息度的掌握,一般能夠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

吳地的楚軍,他們要先嘗試能不能將“梅裡”攻取下來,子庚派回去聯絡都城的人員隻有一批,他們遭到攔截全滅。

子庚要等上至少四十天,才能夠確認都城那邊有沒有收到示警。

四十天過去,其實吳地的楚軍有沒有回援都算遲了。

那是他們能不能回援不止看吳軍會不會反撲,一樣要顧及大江北岸的晉軍有沒有追上來。

從全局來看,子庚在發現有晉軍向西進發而沒有馬上回援都城,其實已經決定了這一場戰爭的走向。

在對戰略沒有相關概念的時候,多數人隻能顧及到眼前,通常要等忽視的惡果顯示出來,才會感到追悔莫及。

樓令在確認吳地的楚軍沒有馬上回師之後,他基本上就認定楚國有苦頭吃了。

沒彆的,簡單就是樓令勝在對戰略角度有更多的了解。

處在“戰爭迷霧”的郤至壓根沒有感到緊張,對他來說事情很簡單,隻有在跟楚軍實際交戰之後,他們才有勝負可言。

至於說遭遇埋伏之類?那也要楚國有能力集結出五萬以上的大軍,要不然西進的晉軍頂多就是損失前鋒,主力尚在的前提下,楚軍失去了突然性,一點都不讓郤至怕的。

郤至的情緒在一些人看來是一種無知者的無畏,另外的人卻會被那種無畏所感染,生出“主將都不怕,我們怕什麼”的情緒。

恐懼會感染,個彆人的勇氣一樣會激勵更多的人。

因為沒有遭到攔截,所以晉軍在“雍濋”附近順利渡過了漢水。

渡過漢水的晉軍以士魴所部為前鋒,整體上保持日行八十裡的速度向楚國都城“郢”持續逼近。

晉軍抵達“雍濋”算是進入楚國的都城圈,繼續推進會看見很多的城池和村莊。

楚國的城池不算少,隻是互相的間隔通常比較遠,倒是各城池之間的村莊會比較密集。

由於晉軍並未合圍“雍濋”的關係,察覺到晉軍到來的當地貴族有派人趕往“郢”示警,隻是從“雍濋”前往“郢”示警的楚人需要繞路。

那是當然的事情,大道上有晉軍在向“郢”推進,報信的人難道還直挺挺撞上去嗎?

從這個地點抵達下一個地點,不一定是大道的路途最短。

之所以是大道,主要是比較好走或者補給方便,很多走起來難走的小路其實路程要更短。

所以了,走小路才有“抄近道”這種說法。

楚國作為一個位處南方的國家,有著所有南方國家的特點,也就是城池與城池的相隔距離都比較遠。

南方國家的那種現象到不一定是受於地形的製約,可以是人口數量較少,能夠是外敵的威脅程度不高,索性精挑細選合適的地方進行開墾。

位處中原的各個國家,文明的發展進程更快,再來就是受到的外敵威脅比較大,他們的都城圈一般是城池的密度比較大。

郤至這一支部隊靠近楚國都城五十裡,他們才看到前方有一座城池。

作為前鋒的士魴與楚軍發生交鋒,從抓到的俘虜口中得知那一座城池也叫“郢”。

注意那個“也”字,就是說他們所看到的“郢”並不是楚國目前的都城。

在當前,城池或地名重複很正常,楚國確確實實不止一座城池命名為“郢”。

到目前為止,楚國叫“郢”的城池一共五座,它們見證了楚國的崛起過程。

簡單來說就是,楚國的第一座都城在現代的丹陽區域,他們實施擴張之後,先後遷都到荊州、襄陽、宜城,目前都城所在的位置便是宜城附近。

郤至等人看到的城池就是在荊州的那一座,也能稱呼為“楚③”。它是楚國的舊都之一。

曆史足夠悠久的國家,誰還沒有幾座舊都呢。

好些國家不一定是實施擴張,為了管控某個區域才選擇遷都,也能夠是舊都居住環境變得惡劣,選在其它區域築造新的都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喜歡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