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麵對麵
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85章 麵對麵,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榮耀與忠誠,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能夠好好活著,沒有人會刻意尋死。
季孫行父自然有尋死的理由,隻是要死得最有價值。
當前學儒的人,他們學得是周公旦之儒,可能喜歡一張嘴巴嘰嘰歪歪,真正要殉死卻一定會很堅定,不可能因為“頭皮癢”或“水太涼”就不死了。
到朱明時期的儒學,學問不一定是壞的,人則是各種千奇百怪。
直接說就是,曆經了兩宋到蒙元這一段時期,太多東西出現了變化,尤其是在思想方麵。
再加上老朱家的皇帝和宗室成員大多不講究,尤其是在叫門天子誅殺護國有功的於謙之後,直接讓讀書人對老朱家徹底失去愛戴,真不能單方麵怪朱明的讀書人不地道。
事實不是那樣嗎?力挽狂瀾的救國功臣說殺就殺,還是瓦剌留學生在重奪皇位之後出於私怨進行誅殺,讓其他人來怎麼看待。
另一個事實,儒學成為儒教就是在朱明時期,從春秋誕生儒學,再曆經戰國、秦、漢、隋、唐,實際上哪怕西漢搞了獨尊儒術,不少學說仍舊活了下去,並且廟堂全是儒生也就漢元帝一朝。
漢宣帝知道漢元帝被儒生教歪之後講了一句話:亂我家者,太子也!
也是漢元帝提前讓世人看到“眾正盈朝”是個什麼鬼模樣,偏偏後人就是不吃教訓。
儒學的極度興盛並不是發生在西漢的獨尊儒術之後,實際上是隋朝開創科舉製度,後麵唐朝延續了科舉製度。
隻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事情是,科舉製度變得公正是發生在武周一朝,此前雖說也開辦科舉,沒考之前各種名單和名次基本已經被門閥和世家給定下了。
季孫行父在猶豫要不要在樓氏門前自殺,死前該喊出一些什麼話來。
人啊,無論是做什麼事情,隻要出現猶豫的情緒,講事實就是變得不堅定了。
自殺這種事情尤其是那樣。
“晉上卿兩次叫我回國?”季孫行父想到了這個。
那說明什麼?說明樓令其實猜到季孫行父想乾什麼事情,進行了最後的勸告,也能夠是在威脅。
能夠被樓令所殺的話,季孫行父很願意有這樣的死法,主要是當前的社會在道德層麵並不低,國家與國家啟動戰爭需要出師有名。
季孫行父死在樓令手上,一來可以讓樓氏背負罵名,再來就是為魯國博取到免於亡國的可能性。
什麼道理?
第一個道理就是季孫行父受邀過來審視晉國的變法,等於說就是晉國的客人,作為晉國中軍將的樓令有義務對季孫行父的安全進行保障。
然後,季孫行父可以是在跟樓令辯論的情況下,有一些過激的動作,結果樓令反應太大將季孫行父打死。不管是不是這樣,反正隻要季孫行父是跟樓令在一起的時候死掉,輿論一定會是那樣。
出現輿論上的風波,樓氏與晉國的名聲敗壞,變法勢必會受到影響。
再來就是,晉國沒有給季氏一個說法之前,大概率是沒有那個臉主動向魯國宣戰。哪怕是真的開戰,多少要對季氏手下留情。
“我不能是自殺啊!”季孫行父心想。
季孫行父在晉國自殺是會有一些效果,隻是效果將會非常有限,頂多就是列國的儒生對晉國和樓氏產生仇恨,壓根無法上升到國家的層次。
現在的儒學影響力大嗎?其實很大。
畢竟,真正形成理論的學說就那麼幾個,其中很多跟宗教有關。
宗教怎麼也是學說的一部分?這個沒有錯,即便是古典時代結束,宗教仍然是學說的一部分,後麵的宗教人士自行與其它學派進行切割,變成不是學說的類彆。
實際上,《易》在春秋戰國的宗教思想占了多數,後麵才逐漸進行修改。
所以,《易》是《易》,《易經》是《易經》。
諸夏的很多典籍,它們在不同時期有著不一樣的版本,到底是流傳下去哪個版本,全靠朝廷的意誌和名人的效應了。
比如說《易經》吧?後人所看到的《易經》是由孔夫子傳錄的那一個版本,可能不是周文王父子編纂的原著了。
奇怪嗎?不奇怪!
孔夫子連魯國史書《春秋》都能編纂,改動其它典籍又算什麼。
有孔夫子這個始作俑者,後人乾出“注經”的舉動又算得了什麼。正是成功之後就有大儒辨經的由來。
類似的事情不獨儒家,連《德道經》都有不同的版本。
還有那個一片兩片三片……到九片的詩,到底是飛入什麼都不見,人們印象中一樣有好幾個版本。版本不同其實就是所寫的人,他們在《詠雪》原著的核心上進行修改。
滿清的一首詩都能那麼玩,天曉得經過大儒注經之後的諸多著作,到底會是哪個版本流傳到後世,又是進行了哪一些修改。
現階段周公旦所著的學說就在曆經考驗,已經有不少學儒的人在尋求修改,隻是最大的考驗還沒有來臨。
如果曆史沒有改變,不用數百上千年那麼久,僅僅是再過上數十年之後,周公旦複生都未必能搞懂經過修改的儒學是些什麼玩意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喜歡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