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88章 令人不解,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榮耀與忠誠,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樓氏負責攻打南麵城牆,比其它三麵快了約一刻鐘的時間。

某種程度上來講,南麵城牆率先開打,其實是讓負責攻打其它三麵的晉軍被迫加快了攻打的時間。

士匄預知到日後城池攻防戰或許會成為一種常態,哪怕知道這一次是試探性進攻,一點都沒有應付了事的心態。

“普通梯子先靠牆,多久之後雲梯會抵近?”士匄問話的對象是樓森。

“回新軍將,一切順利的話,雲梯大約是在梯子抵近之後的半刻鐘內抵達。”樓森答道。

樓氏打造的攻城器械,自然是由樓氏的人來進行操作,其他家族頂多就算是調用而已。

扛著梯子的晉軍冒著箭雨衝到城牆下方,城頭之上的守軍開始往下拋或是砸各種重物。

城頭之上不斷砸下東西,搞得衝到城牆角下的晉軍很是提心吊膽,他們不斷抬頭張望,手頭應該做事情,動作自然也就變慢了。

遭到城頭砸下重物的晉軍,腦袋被砸中當場就是頭破血流,懵逼了一會就倒地不起。可能不會死亡,腦震蕩則是一定的事情,長時間沒有止血則是會流血過多而死;被砸中其它部位的話,主要還是看哪裡,肩膀受傷的情況是第二嚴重;腿或手臂被砸到,傷絕對是傷了,可是不至於致命。

“需要更多的弓箭手……”士匄雖然不太懂得攻城,不代表人傻。

守軍居高臨下占著太大的地理優勢,他們不止在砸下重物,弓箭手也在不斷射箭。

南方普遍使用竹弓。這一種類型的弓,它隻是射出的距離遠了容易發飄,可不是沒有殺傷效果。

實際上,要是在四五十米以內的話,竹弓射出去的箭對沒有披甲的人,殺傷力還是蠻強的。

兩千範氏的部隊,弓箭手不到兩百,披甲之士不超過三百,麵對這樣的交戰肯定是死傷會很嚴重。

弓箭手不足,意味著無法對城頭的守軍造成太大壓力,自然也就不存在壓製。

披甲的士兵少,城頭的守軍弓箭手射出的箭矢,造成的有效傷害肯定越多。

士匄看著己方的將士每時每刻都有人倒下,對守軍取得的戰果卻是非常有限,知道那是城池攻防戰作為進攻方會吃虧的劣勢。

隻不過,要是準備得更加充分一些,比如有足夠的弓箭手,是不是可以儘量避免傷亡呢?

就是這樣,一些事情隻有親自去經曆才能夠得出結論,憑空想象會成為閉門造車。

士匄不是沒有見識過攻城,隻是不作為指揮官很難進行一些試驗,所看到的事情也很難實地思考。

“想要攻城,披甲的士卒不能少……”士匄想到這一點就覺得頭大:“樓氏的鐵甲講實話不是太貴,問題出在不是自家掌握技術啊!”

誰有都不如自己有。

最現實的一點,士匄其實對於樓氏獨家掌握技術很嫉妒,尤其是晉國各家族和列國爭相去樓氏采購防具。

“話又說回來,上軍將為什麼隻願意大肆出售甲胄,不願意大批量出售兵器呢?”士匄突然想到了這一點。

情況確實是那樣。

樓令對於各個家族或國家放開了甲胄的采買,獨獨不願意成批販售武器。

為什麼會這樣?

簡單就是因為同等的用料之下,甲胄的價格遠超武器。

更直接一些來講,十斤鐵製造甲胄或是武器,武器比甲胄便宜了不止十倍。

擁有獨門的技術,消耗的生鐵重量一樣,製作甲胄可以為樓氏培養出更多合格的匠人,樓令當然是會采取措施了。

不得不說的還有一點,甲胄是防禦性裝備,沒有了鐵甲還有不差的青銅甲或皮甲可以使用,其實並不會完全拉開各個家族的實力差距。要是樓氏放開了出售武器,情況真的會出現極大的轉變。

以樓氏所掌握的技術,生鐵打造的武器一定比青銅武器更加鋒利,尤其是使用鐵質武器跟青銅武器對抗,當代的青銅技術還沒有達到巔峰。

青銅技術什麼時候達到巔峰?那是進入戰國中期的時候了。而鐵的技術到戰國後期都算不上成熟。

那樣一來,說秦國橫掃天下是野蠻戰勝文明,顯然是巔峰的青銅時代比還在發展的黑鐵時代更加先進,說法很難站得住腳嘛。

士匄發現自己走神,趕緊重新集中注意力。

會出現這樣的失誤,主要是士匄發現自己沒有太多可以操作的地方,不免會出現思維發散的情況。

戰線上,進攻的晉軍在梯子成功搭上去之後,有士兵開始向上攀爬。

講實話,梯子是傾斜著搭在城牆之上,梯子上再有人攀爬加重梯子的重量,想要空手推翻會很不容易,一般是好幾個人合力用撐杆將梯子推翻。

當前有守城經驗的人絕對不會多,無論誰擔任守將都需要自行摸索。

吳國的城池就那麼多,滿打滿算並未超過四座。

在壽夢成為吳國之君前,吳國安安分分地待在東南一隅。

也就是近幾年吳國才對外實施擴張,隻是他們攻打的城池並不算多,滅掉巢國、徐國或邗國都不算正經攻城,基本上都是取巧拿下的城池。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喜歡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