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81章 再怎麼謹慎都是應該的,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榮耀與忠誠,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大江南岸出現吳軍,使得樓令不認為是一件壞事。

要是展開渡江都沒有吳軍出現,反倒會讓樓令覺得無比危險。

“專門挑吳軍主力在外征戰的時候過來入侵,本就是最為恰當的時刻。隻是……,動作實在是太慢了!”樓令心裡也清楚快不起來。

聯軍幫助徐國和邗國進行複國,肯定是要耽擱上一段時間,一個半月的時間之內幫助兩個國家完成複國,速度方麵可以說已經顯得極快了。

至於說沒有選定國主?這不算什麼事情,乃至於可以說是一件好事。

樓令近期看出晉君周很糾結。

遭到吳國屠戮的邗國和徐國,重要的國君血脈死了個精光,隻剩下一些遠支,導致選誰都可以,選中的人又很難服眾。

“國君有意讓有繼承權的公子或公孫過來,隻是他不知道會不會得到卿大夫的支持。”樓令也是近期才察覺這一點端倪。

晉國擁有君位繼承權的人一直不少,隔了好幾代都有君位的繼承權,隻是排序上會顯得非常靠後。

像是晉君周也在排序上非常靠後,能夠回國繼位完全就是一個意外。

而晉君周之所以被選中,壓根就是當時的卿大夫在曆經晉景公的高壓,以及晉厲公的胡作非為之後,故意選了完全沒有根基和助力的晉周。

所以說,曆史上的晉悼公回國之後能夠掌權,真真是非常的了不起。

樓令從晉君周的諸多作為中已經發現是一名聰明的君主,很希望晉君周能夠一直聰明下去,行事方麵不要過於激烈。

什麼意思?意思就是作為一國之君,無法容忍強勢的卿位家族屬於是一種理所當然,肯定會想要鏟除或者削弱。這是屁股下的位置,決定了的想法和需求。

這樣一來,國君與卿大夫天然存在矛盾,要看互相之間的相處方式怎麼樣,能不能避免讓矛盾變得更尖銳,不使得所有力量都被內鬥消耗或是無法對外獲利。

在原版曆史上,晉國是不想擴張嗎?真的不想擴張就不會先後攻打赤狄和白翟,更不會接受侯晉的攜土歸附。

原版曆史上的晉國之所以難以向外擴張,主要是內鬥頻發導致不能壓服楚國和齊國,朝列國下手太容易導致列國形成以楚國或齊國為首的局麵,一塊對晉國實施圍攻了。

看晉國的史書,會發現基本就是一部內鬥史,先是公室自己鬥,後來國君與卿大夫鬥,更後來變成一眾卿大夫自己內鬥,最終國家被卿位家族所肢解和分裂。

當然了,要說卿大夫的存在全是負麵,那肯定是不對的。

史學家已經給出了結論:成也卿大夫,敗也卿大夫。

晉國現在分為三個派彆,大致上就是郤氏和樓氏,範氏和荀氏,包含他們的附庸,再來就是沒有投靠其中一方的中立派。

如果晉君周親自下場,那麼晉國就是四個派彆,偏偏晉君周這一派會是實力最弱的那一方。

可能是晉君周知道自己得位不正,很難獲得一眾公族封君的全力支持,采取了對卿位家族的隱忍。

這裡的得位不正,指的是晉君周並不是儲君的身份,尤其繼承權排序在晉君周前麵的公子或公孫數量不算少,並不是說以篡位的方式獲得君位。

換作晉君周是正常繼位?起碼一眾公族從法理上需要給予更大的支持力度,再來就是卿位家族不敢那麼肆無忌憚侵蝕君權。

以晉君周的明智,他在沒有能力自保之前,恐怕連試探製造幾個卿位家族的矛盾,一點小動作都不會做。

所以了,樓令暫時沒有看到晉君周明顯地傾向於哪一方,也同樣看不到晉君周有親自下場的跡象,認為維持這樣的狀態挺好。

隻不過,樓令也清楚晉君周不可能永遠能夠按耐得住。

這不,國內找不到突破口的晉君周,他想要從外部入手,比如挑選晉國姬姓子弟擔任邗國和徐國的國主。

“能不能保證真實控製住國家是關鍵,楚國或吳國會不會將國家覆滅,倒是能夠依靠晉國來震懾。”樓令認為先在南方下兩顆釘子挺好的,就是存在的意外因素會很大。

實際上,樓令在知道原來他國之君也可以操作取代之後,思考過能不能推翻吳君壽夢的統治,改為晉國來選定由誰統治吳國。

可能性當然存在,並且隻要這一次聯軍攻破吳國都城“梅裡”的話,可操作空間非常大。

問題是什麼?哪怕是晉國的這一次操作取得成功,想要維持仍舊由選定之人統治吳國,會讓晉國付出極大的成本。這個付出的成本還不是一次性,必然是持續進行付出。

所謂的成本是什麼?

晉國推翻了吳君壽夢的統治,想要保住所選之人需要安排精銳武力守護,再來就是在吳國進行駐軍,駐紮的軍隊還不能少。

長期駐軍是鎮壓後續的反抗,消滅存在的顛覆勢力。這個過程不止會出現傷亡,後勤補給也要千裡迢迢進行輸送。

在使用武力的同時,怎麼都要懷柔吧?那晉國就需要在承擔駐軍後勤的情況下,拿出額外的資源去收買所需要收買的群體。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