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18章 急什麼,就問問急什麼!?,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榮耀與忠誠,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翻開史書一看,會發現諸夏曆史走到春秋中期,位處“楊梁”的戰爭,它不止是敵我兩軍用兵規模最大的一次,還是首次進行超大規模陣地戰的戰役。

開打之前,楚軍駐守在防線上的兵力規模達到二十四萬,前來的晉軍和宋軍合起來超過十萬。

等正式開打後的第十天,晉軍的兵力規模增加到二十萬左右,楚軍的兵力則是恢複三十萬以上。

兩邊合起來一共有五十萬大軍,可能不止是諸夏曆史上規模最大的第一次,講事實就是小破球軍事曆史上的首次。

在同一時期,小破球上誕生文明的族群並不多,或者說誕生的國家真的不多。很多族群隻是在文明的初始階段,既是部落或部落聯盟的存在模式。

將國家和部落算進去,其他文明的用兵規模,最多可能也就兩三萬,數十人的村莊械鬥或數百、幾千人的交戰規模才是主流。

沒有樓令乾涉的曆史之中,晉國和楚國的戰事規模有這麼大嗎?當然沒有合起來五十萬大軍交戰的規模。

隻不過,晉國在欒書進行軍事改革之後,確確實實是有了十五萬的軍隊編製,有幾次四個軍團一起南下與楚軍交戰,楚軍出動二十多萬迎戰。

十五萬的晉軍,加上晉國一眾小弟的兵力,晉國陣營合起來的兵力基本在二十五萬左右。

因為晉國編製擴編的關係,楚國被迫增加出兵規模,從以前十萬到二十萬左右,增加到每一次的二十五萬左右。

所以說,即便是沒有樓令乾涉,晉國與楚國的爭霸戰爭也發生過合起來五十萬大軍參加的戰役,隻是這種規模的戰役發生的次數並不多。其中打得最狠的當屬“鄢陵之戰”了。

在晉國和楚國動輒揮軍十幾萬交戰的年代,強如齊國最多也就動用十萬左右的兵力。隻是十萬齊軍裡麵超過一半是自願隨軍的“勇士”,並非是正兒八經的在冊戰兵。

其他的國家,他們沒有那個能力或不願意,一直嚴格按照與周王室的約定,如鄭國、魯國、宋國、衛國有能力也隻是維持三萬七千五百的軍隊規模,其他國家則是屬於想增加軍隊規模也做不到。

以“鄢陵之戰”為分界線,齊國和吳國要等九十多年之後,兩邊的參戰部隊才分彆達到十萬。他們在“艾陵”這個區域爆發了敵我雙方合起來兵力超過二十萬的戰役,史稱“艾陵之戰”。

進入戰國時期之後,各個強國的用兵規模在起初並沒有太大增加,真正帶動列國擴大參戰部隊規模的國家是秦國。

秦國也是諸夏曆史上第一個不講究“士不教,不得征”規矩的國家,他們在被逼急的時候發動全國的男女老幼齊上陣,結果五十多萬秦軍被五萬魏軍打得抱頭鼠竄。

在“河西之戰”後,各個強國的用兵規模開始猛增,動輒就是十幾二十萬大軍出動,大型戰役乾脆就是敵我兩軍合起來的參戰部隊超過五十萬的規模。

要說戰國階段哪一場戰爭的參戰兵力最多,無疑是秦國的滅楚之戰,當時王翦統率六十萬秦軍要消滅楚國,楚國則是動員四十萬大軍抵抗,直接讓兩邊的參戰兵力達到一百萬之多!

如果西方曆史沒有造假的話,他們在公元前爆發的戰爭之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哪一次呢?根據他們的記載,大流士三世統率將近十三萬大軍與統率以馬其頓為主力的約四萬希臘聯軍的亞曆山大交戰,史稱“伊蘇斯之戰”。

而有些文明,他們所謂的史詩之戰,極可能就是一場合起來參戰數十、幾百、上千的兵力規模,將過程寫得再怎麼波瀾壯闊,其實就是爆發了村鬥。

當然了,不是抬高或者貶低,每一個文明都有屬於自己的軍事巔峰時刻。比如一戰或二戰階段,好多西方文明的國家,他們全國的兵力合起來基本超過百萬,乃至於有兵力規模超過千萬級彆的國家存在。

“楚國啊……,一個極其堅韌的國家。”樓令一直都承認這一點。

士魴不知道樓令想說什麼。

“在今年,他們剛剛與吳國進行了史上第一場大型水戰。”樓令說的是剛剛結束不久的‘鳩茲之戰’。

士魴聽得更迷糊了。

“我是說,楚國暫時沒有側翼之憂,能夠拿出全部的力量投入‘楊梁之戰’這一場戰役。”樓令說道。

他們跟楚軍防線的距離約是兩百來米,借著夕陽能夠看清楚防線上的布置。

這邊的防線暫時沒有曆經過交戰,保存了原有的樣子。

在最外圍,能夠看到一層又一層的籬笆牆和土牆,一些刻意留出來的通道周圍擺滿了拒馬或是鹿角。

稍微裡麵一些,土牆的高度明顯被緊急加高。這能夠從土牆的顏色區分出來,之前修築的土牆顏色更淺,新加高的土牆則是更深。顏色淺是因為已經乾燥,顏色深是潮濕呈現深色。

幾條防線上有著眾多的地表甬道,它們基本上加了頂蓋,防止被箭雨覆蓋之後無法通行。

硬要說點什麼,建立那麼長又縱深很寬的防線,需要消耗的木頭絕對是巨量。這一點從周邊樹林被砍伐得不成樣子,能夠側麵看得出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