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鐵嶺市《昌圖縣》
學海無涯樂作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章 鐵嶺市《昌圖縣》,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學海無涯樂作舟,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遼寧省最北部,鬆遼平原南端,有一片廣袤而富饒的土地——昌圖縣。作為鐵嶺市下轄縣,它東與開原市接壤,西連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左翼後旗,南鄰法庫縣,北接吉林省四平市,區域總麵積4317平方公裡,是遼寧省麵積最大的縣。這片土地承載著深厚的曆史積澱,也孕育著多元的民俗風情。
一、曆史沿革與文化脈絡
昌圖縣的曆史可追溯至遠古時期,境內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證明早在數千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商周時期,這裡屬肅慎族活動區域;秦漢至魏晉,為東胡、鮮卑等民族遊牧之地;唐代,納入安東都護府管轄,開始與中原文化產生密切交流。
遼金時期,昌圖成為契丹、女真等民族的聚居地,農業與畜牧業並行發展,留下了眾多城址、墓葬等遺跡。元代,此地屬開元路,是連接中原與東北邊疆的重要驛站;明代,為遼東邊牆防禦體係的一部分,設有多處衛所,軍事地位突出。
清代,昌圖迎來重要發展節點。乾隆年間,朝廷在此設立昌圖廳,開啟大規模墾荒屯田,關內移民陸續遷入,帶來先進的農耕技術,使這片土地逐漸從遊牧區轉變為農業區。光緒年間,昌圖廳升為昌圖府,轄一州三縣,成為遼北政治、經濟中心。
民國時期,昌圖改府為縣,先後隸屬奉天省、遼寧省。抗戰時期,這裡是東北抗日聯軍活動的重要區域,無數誌士在此投身抗日鬥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新中國成立後,昌圖縣曆經多次行政區劃調整,1984年劃歸鐵嶺市管轄,逐漸發展為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昌圖形成了以農耕文化為底色,融合滿、蒙、漢等多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態。傳統農耕技藝、民間藝術、飲食習俗等相互交織,構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景觀。
昌圖曆史上人才輩出。近代以來,湧現出一批投身革命與建設的傑出人物。如抗日名將馬占山,雖籍貫為吉林,但曾在昌圖一帶組織抗日武裝,留下了抗擊日寇的英勇足跡;當代農業專家陳溫福院士,雖非昌圖人,但長期在遼北地區開展水稻種植研究,其成果對昌圖農業發展影響深遠。此外,當地還湧現出許多民間藝人,在二人轉、剪紙、泥塑等領域傳承著傳統技藝。
二、行政區劃與鄉鎮簡介
昌圖縣下轄33個鄉鎮(場),包括26個鎮、4個鄉、3個農場,鄉鎮各具特色,共同構成了昌圖豐富的地域風貌。
昌圖鎮
作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昌圖鎮麵積182平方公裡,人口約15萬。鎮內交通便捷,京哈鐵路、集錫高速穿境而過,商業繁榮,擁有多家大型商場和專業市場。工業以農產品加工、機械製造為主,農業則以蔬菜、花卉種植為特色,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典型代表。鎮內設有昌圖縣博物館,館藏文物展現了當地從遠古到近代的發展曆程。
八麵城鎮
位於昌圖縣西北部,麵積137平方公裡,因清代建有八麵城牆而得名。這裡是遼、吉兩省交界處的重要商貿節點,市場輻射周邊多個縣市。工業以服裝加工、食品製造為主,農業盛產玉米、大豆,鎮內的八麵城古鎮遺址見證了其作為遼北重鎮的曆史地位。
老城鎮
原名“昌圖老城”,曾是昌圖府治所,麵積114平方公裡。鎮內保留了大量清代建築遺跡,如府衙舊址、文昌宮等,文化底蘊深厚。農業以水稻種植為特色,所產“昌圖大米”享譽東北。近年來,老城鎮依托曆史資源發展文化旅遊,吸引了眾多探尋遼北曆史的遊客。
寶力鎮
地處昌圖縣中部,麵積178平方公裡,是全縣重要的農業大鎮。這裡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玉米、高粱產量居全縣前列,擁有多家糧食加工企業,形成了“種植—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鎮內的寶力水庫是周邊重要的水利設施,兼具灌溉、養殖、休閒功能。
亮中橋鎮
位於昌圖縣南部,麵積152平方公裡,以“亮中橋白酒”聞名。這裡釀酒曆史悠久,清代就有多家酒坊,如今形成了規模化的白酒產業集群,產品遠銷全國各地。農業以花生種植為特色,“亮中橋花生”因顆粒飽滿、出油率高成為地理標誌產品。
三江口鎮
地處昌圖縣最北部,與吉林省四平市隔河相望,麵積143平方公裡。因東遼河、西遼河、招蘇台河在此交彙而得名,水資源豐富,是全縣重要的水稻產區和淡水魚養殖基地。鎮內的遼河濕地公園是觀鳥、垂釣的好去處,展現了遼北水鄉的獨特風貌。
泉頭鎮
位於昌圖縣東部,麵積112平方公裡,因境內多泉眼而得名。這裡山林資源豐富,盛產榛子、山野菜等特色產品,工業以采石、木材加工為主。鎮內的天橋山海拔457米,因山頂有天然石橋而得名,是當地群眾休閒登山的熱門地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