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鐵嶺市《調兵山市》
學海無涯樂作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章 鐵嶺市《調兵山市》,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學海無涯樂作舟,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遼寧北部,有一座城市雖麵積不大,卻有著深厚的曆史底蘊與獨特的城市魅力,它就是調兵山市,其區域麵積為263平方公裡 。以其獨特的曆史文化、秀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民俗風情,吸引著人們去揭開它神秘的麵紗。
一、曆史沿革與文化脈絡
調兵山曆史源遠流長,早在7000年前,這片土地上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古老的紅山文化在這裡留下了清晰的足跡 。先人們在此從事著原始的農耕、漁獵活動,創造出了早期的文明,他們使用的石器、陶器等器具,成為了後人了解那段曆史的重要見證。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調兵山的歸屬不斷變遷。秦代時,這裡屬平州;東晉至隋朝,被高句麗族割據;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收複此地,歸安東都護府轄地 。到了遼代,調兵山隸屬黃龍府隸上京;金代時,歸屬會州。這些朝代的更迭,使得不同的文化在這裡相互交融,形成了調兵山獨特的文化基因。
清朝至中華民國時期,調兵山屬鐵嶺法庫縣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設法庫門撫民廳,調兵山、大明等村鎮劃入法庫廳管轄。法庫廳共分30個社,調兵山為安全社首村,轄17個村,大明安碑為安慶社首村,轄12個村。宣統二年(1910年),法庫廳改30個社為一城十鄉,調兵山為東一鄉,仍為鄉會所在地,大明安碑村為東二鄉,鄉會所在地為柏家溝。民國二年(1913年),法庫改廳為縣,此後,調兵山和大明等地一直為法庫縣所轄。大青、曉明等地則始終為鐵嶺縣的轄區。
1946年7月至1947年7月,中共遼吉一地委曾在此設置“鐵法縣” 。1949年建國後,調兵山市東南部區域劃為鐵嶺縣管轄,西北部區域劃為法庫縣管轄。1981年9月21日,經國務院批準,劃鐵嶺縣、法庫縣的各一部分行政區域設市,因鄰近鐵嶺市和法庫縣而得名鐵法市。1984年6月30日,鐵法市改為鐵嶺市鐵法區。1986年9月恢複鐵法市建製。2002年2月,經國務院批準更名為調兵山市,從此開啟了城市發展的新篇章。
調兵山的得名也有著獨特的曆史淵源。相傳800多年前,金國元帥兀術在此操練兵馬,調兵遣將,揮師中原 。他帶領著金國的鐵騎,在這裡進行著緊張的軍事訓練,製定著戰略計劃,為攻打北宋做著充分的準備。後來,民國三年(1914年)出版的《法庫縣誌》中記載“金兀術曾駐兵於此,山坡壘跡猶存”,為這段曆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證。此後,人們便將金兀術調兵點將的山峰稱為“調兵山”,以此紀念他的赫赫戰功,這座城市也因此得名。
在這片土地上,還流傳著許多與曆史相關的故事。比如北宋徽、欽二帝曾被擄來囚禁於此 ,留下了“點將台”“鎖龍井”等遺址。雖然這些遺址在歲月的侵蝕下,有些已經變得模糊不清,但它們依然承載著那段特殊的曆史記憶,吸引著眾多曆史愛好者前來探尋。
二、行政區劃與鄉鎮簡介
調兵山市下轄曉南、大明、曉明3個鎮和兀術街、調兵山2個街道,共有34個行政村、25個社區 。
曉南鎮位於調兵山市南部,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鎮內工業發展態勢良好,擁有多個工業園區,涵蓋機械製造、建材加工等多個行業。許多企業在這裡落地生根,為當地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曉南鎮也注重農業的發展,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特色農業種植,如蔬菜大棚種植、水果種植等,農產品品質優良,不僅滿足了當地市場的需求,還遠銷外地。
大明鎮位於鐵法煤田的北部,曾是鐵法礦務局建局初期的行政中心 。這裡因煤而興,附近有大明一礦、二礦,曾經人聲鼎沸,車水馬龍,鎮內商業無比繁榮,是僅次於全市的第二個商業活動區。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大部分都是第一批開發組建鐵法礦區的那一代人及他們的後人。他們見證了礦區的輝煌與變遷,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然而,隨著煤炭開采的枯竭,大明鎮也告彆了昔日的繁榮,年輕人紛紛離開,去追尋更廣闊的天地,隻剩下年邁的老人,他們孤獨地守著這片曾經的家園。但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承載著礦區的記憶,那些廢棄的礦井、鐵軌,仿佛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曉明鎮是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小鎮 。這裡的鄉村風光優美,田野一望無際,每到農作物收獲的季節,金黃的麥浪、飽滿的玉米,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曉明鎮的集市熱鬨非凡,每周星期日的大集,攤位眾多,商品琳琅滿目,從日常生活用品到新鮮的農產品,應有儘有。周邊的村民們都會趕來趕集,在這裡挑選自己需要的物品,同時也交流著彼此的生活瑣事,充滿了濃濃的煙火氣息。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喜歡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