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本溪市《平山區》
學海無涯樂作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章 本溪市《平山區》,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學海無涯樂作舟,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本溪市平山區地處本溪市西南部,北隔太子河與溪湖區相望,東北與明山區相連,東南與南芬區接壤,西與遼陽毗連。全區總麵積178.42平方公裡,其中城區麵積17平方公裡,占全市城區麵積的24.6%。平山區轄7個街道、48個社區、11個村,是本溪市政治、經濟、文化、商貿的中心城區,呈現出大城區小農村的區域特點。區內戶籍總人口26.37萬人,居住著漢、滿、回、蒙古、朝鮮等29個民族。
鄉鎮簡介
- 橋頭鎮:位於平山區,蜿蜒的細河穿鎮而過。其北臨沈陽,南接丹東,扼守交通要道,戰略位置極為重要。曆史上因日俄戰爭中的“橋頭之戰”而聞名,此戰為遼陽外圍戰中的關鍵戰役,日軍與俄軍在此激烈交鋒,橋頭鎮因此成為軍事重鎮。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時期,這裡仍是軍事部署的關鍵點,駐軍頻繁,見證了無數曆史瞬間。
- 北台鎮:是平山區重要的工業城鎮,境內礦產資源豐富,鐵礦石儲量較大,依托豐富的礦產資源,鋼鐵產業發展繁榮,是本溪市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之一。鎮內交通便利,工業基礎設施完善,不僅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也吸納了大量勞動力。同時,北台鎮在發展工業的過程中,也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周邊有一些自然景觀和生態公園,為居民提供了休閒娛樂的場所。
曆史沿革與文化脈絡
平山區名始於1955年11月,其建置源於清代。早在堯時,本地區屬青州;舜時本地屬營州;禹時本地屬青州;商朝本地區屬營州;周朝本地屬幽州。戰國時期,燕時本地屬燕國遼東郡;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本地屬遼東郡襄平縣。
漢初本地為遼東郡,武帝時屬遼東郡幽州所轄,東漢本地區改屬玄菟郡。三國時期,魏晉時本地區屬遼東國(郡)襄平縣,為平州所轄。“十六國”時期,本地先屬前燕,繼屬後燕、北燕、北魏,後屬高句麗,其後本地屬東京道遼陽府白岩縣。唐高宗時,本地屬遼城州地,金時屬遼陽府石城縣。元代時,本地區屬遼陽路東寧府遼陽縣。
明初時,本地區先屬草河千戶所,後屬東寧衛。清初時,本地分屬遼陽州、興京廳、鳳凰廳。光緒三十二年(1906)十月析遼陽州、興京廳和鳳凰廳地建置本溪縣,屬盛京省奉天府,平山區地盤屬當時一區。日偽時期和偽國民黨時期,平山區屬本溪縣公署所轄,名為宮原區公所。
1948年11月,本溪解放後,設本溪市,宮原區政府屬市轄區。此後,平山區曆經多次區劃調整和街政體製變革,1955年11月工源、彩屯兩區合並後,建立平山區人民委員會,因其境內有平頂山為群山之首故得名。
曆史人物
平山區有著英勇的革命曆史,湧現出王進才這樣的英雄人物。1948年10月30日晚,在解放本溪戰鬥的總進攻中,遼東軍區獨立一支隊二團向平頂山進發,攻打國民黨盤踞兩年之久的餘部。當部隊來到平頂山腳下時,受到山頂敵人碉堡火力的猛烈阻擊。爆破組長王進才主動請戰,在接近敵人碉堡時腹部受重傷,炸藥包也滾落山坡。但他仍手捂傷口艱難向敵人火力點爬去,最終站起抓住敵人滾燙的機槍管,用身體堵住敵人火力,為部隊進攻創造了條件。王進才後來被評為特等功臣,傷愈後歸隊並參加了軍區英模大會,他的事跡展現了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是平山區的驕傲。
必遊景點
- 平頂山:平頂山為本溪市區群山之首,山形地勢險要,山頂北部絕壁圍繞,似刀削斧劈,易守難攻,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山上風景優美,植被茂密,站在山頂觀景台,可俯瞰本溪市全貌,城區的高樓大廈與周邊的山水景色儘收眼底。山間有蜿蜒的步道,適合遊客登山漫步,欣賞自然風光,還能感受曆史的厚重感。
- 望溪公園:又稱“花園兒山”,是建在本溪城市中心的一座大型綜合性公園。它形如馬鞍,海拔240公尺,占地麵積42公頃。公園內綠樹成蔭,花卉繁多,有各種休閒娛樂設施,還有人工湖、亭台樓閣等景觀,是市民和遊客休閒、娛樂、健身的好去處。
- 地質博物館:平山區藏著讓地質學家感興趣的寒武紀密碼,地質博物館內展示著六億年前的疊層石等珍貴地質標本,訴說著遠古海洋的故事。在這裡,遊客可以了解到地球的演化曆史和本溪地區獨特的地質地貌,是科普教育和地質研究的重要場所。
古刹與寺廟
- 華嚴寺:位於平山區環山路,是一座曆史悠久的佛教寺廟,始建於元代,鼎盛時期曾住三百餘僧人,是遼陽東部山區的佛教聖地之一。曆史上其廟貌宏偉壯觀,有多層佛殿、佛像、壁畫、塔林等。現在經僧人投資重建,又煥發出往日光彩。寺內環境清幽,周邊山清水秀,峰奇石怪,廟址內翠楊成蔭,古鬆參天,千年古鬆枝繁葉茂,挺拔屹立,樹周長2.85米,需兩成人才能合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喜歡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