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晉中市《太穀區》
學海無涯樂作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0章 晉中市《太穀區》,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學海無涯樂作舟,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山西省中部,晉中盆地東北部,有一個充滿魅力的地方——太穀區,它的總麵積為1050平方千米 ,是一片融合了悠久曆史、燦爛文化和現代活力的熱土。這裡下轄3個鎮、5個鄉以及3個城區 ,152個行政村錯落分布,每一處都散發著獨特的氣息。
水秀鎮地處太穀區西部,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農業資源豐富,是重要的糧食和蔬菜種植基地。近年來,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水秀鎮積極引進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發展高效農業,設施蔬菜種植規模不斷擴大,農產品品質也得到顯著提升。同時,水秀鎮的工業也在逐步發展,形成了以機械製造、食品加工等為主的產業格局,為當地經濟增長注入了新動力。胡村鎮位於太穀區東部,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這裡是太穀區的工業重鎮,瑪鋼產業是其支柱產業。胡村鎮擁有眾多瑪鋼生產企業,產品種類豐富,遠銷國內外,享有“中國瑪鋼之都”的美譽。在發展工業的同時,胡村鎮也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文化建設,不斷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範村鎮位於太穀區東南部,屬於山區鄉鎮,森林資源豐富,自然風光秀麗。範村鎮依托自身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和特色農業。境內的梅苑山莊景區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此外,範村鎮還積極發展林果業,種植了大量的蘋果、梨、核桃等果樹,形成了“春賞花、秋摘果”的特色旅遊項目,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觀光體驗。
侯城鄉位於太穀區南部,農業基礎雄厚,以種植玉米、小麥、蔬菜等農作物為主。同時,侯城鄉還擁有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如淨信寺等曆史古跡。近年來,侯城鄉在發展農業的基礎上,積極推動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通過對曆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遊景點,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參觀遊覽。北洸鄉地處太穀區中部,是晉商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眾多保存完好的晉商大院,如曹家大院等。北洸鄉以晉商文化為依托,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通過對晉商大院的修繕和保護,展示了晉商的輝煌曆史和文化底蘊。同時,北洸鄉還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形成了以苗木花卉、乾鮮果種植為主的特色農業產業,實現了文化旅遊與農業產業的融合發展。陽邑鄉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箕子的封地,也是孟子母親仉氏的故裡。陽邑鄉擁有豐富的曆史文化遺產和自然資源,如陽邑古鎮、白燕遺址等。近年來,陽邑鄉致力於對曆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通過修複古建築、挖掘曆史文化內涵,打造了具有濃鬱曆史文化氛圍的旅遊景點。同時,陽邑鄉還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小白鄉以種植水果和蔬菜而聞名,是太穀區的“果菜之鄉”。小白鄉的水果和蔬菜品質優良,口感鮮美,深受市場歡迎。近年來,小白鄉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同時,小白鄉還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遊業,延長了農業產業鏈,增加了農民收入。任村鄉以種植玉米、小麥等農作物為主,同時也發展了一定規模的畜牧業。任村鄉注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近年來,任村鄉通過引進農業企業,發展訂單農業,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同時,任村鄉還加強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條件。
太穀區的曆史源遠流長,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那時境內人類活動已很普遍,在烏馬河流域定居,後屬帝嚳高辛氏酋邦,是商始祖契的居住及活動區域。虞舜時天下分十二州,太穀屬並州;夏殷時代,隸屬冀州。商代晚期,境域成為華夏族和戎狄遊牧部落雜居之地,名“箕”,箕國是商屬小方國,都城“箕城”在今太穀縣白燕、王村一帶,是箕子封地。周武王時,境域屬黃,為山西境內17個諸侯國之一,後複屬並州。春秋時期,屬晉國晉陽城領地,稱陽。周襄王時,晉侯把陽地賜給大夫處父作食邑,稱陽邑。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趙、魏、韓三家分晉,境地屬趙國,東南部曾設馬陵邑。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統一全國推行郡縣製,境內置陽邑縣(縣治在今陽邑村),屬太原郡(治晉陽)轄。西漢初年,仍稱陽邑縣,全境為代王恒領地。漢平帝時,屬並州刺史部太原郡。王莽新朝天鳳元年(14),縣名改為繁穰縣,隸屬未變。東漢建立後,複稱陽邑縣,仍歸太原郡。三國時,全境歸魏國並州轄,隸屬太原郡。西晉時,境地仍歸並州轄,屬太原國(太原郡改)。十六國時期,先後被漢(前趙)、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統治。北魏時期,實行州、郡、縣製,屬並州太原郡。北魏永熙三年(534),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全境屬東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北齊取代東魏,全境歸北齊控製,屬並州太原郡。北齊承光元年(577),北周滅北齊,全境歸周。同年(北周武帝建德六年),縣治由陽邑遷至白塔村(今縣城所在地)。隋朝統一全國後,取消郡級建製,行州、縣兩級製。隋開皇十八年(598),陽邑縣改名太穀縣,屬並州。大業三年(607)又改州為郡,行郡、縣二級製,屬太原郡。唐初實行州、縣兩級製,太穀縣屬並州。武德三年(620),在太穀縣置太州,領太穀、祁縣2縣;武德六年(623),廢太州,太穀縣、祁縣仍歸並州轄。從貞觀起,增設道製,太穀縣歸河東道轄,屬並州。開元十一年(723),並州改為太原府,屬太原府。五代十國時期,全境相繼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北漢領屬。北宋時期,太穀縣歸河東路之太原府。元代屬中書省之太原路直轄。大德九年(1305),太原路改冀寧路,仍隸之。明、清兩代,屬太原府轄。民國元年(1912)5月,直屬山西省管轄。民國2年(1913),省下設道,歸冀寧道(治今陽曲縣)轄。民國16年(1927)4月,廢除道製,仍直屬於山西省管轄。民國26年(1937)7月7日,日軍全麵侵華。同年10月,閻錫山將山西省劃分為7個行政區,太穀縣屬第三行政區。11月7日,日軍侵占太穀,控製同蒲鐵路,將太穀分割為東、西兩部分。12月12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縣政府(路東)在東山郝家莊成立,隸山西省第三行政區。民國27年(1938)2月,閻錫山增設第八、第九行政區。同年6月,太穀縣同蒲鐵路以西劃歸榆(次)太(穀)縣(也稱“路西縣”),屬晉綏根據地第八專區轄;9月,閻錫山派員接管路東抗日縣政府政權,並劃歸第八行政區。次年12月,閻錫山縣政權倒台。民國29年(1940)1月,共產黨領導的路東抗日縣政府重建。同年8月,冀南、太行、太嶽抗日根據地行政聯合辦事處正式成立,太穀縣路西屬太行區第一辦事處。民國30年(1941)7月,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成立,太行區改邊區政府直轄。同年9月,邊區政府實行新的區劃,太穀縣路東屬邊區政府太行區第二專區。民國32年(1943)5月,榆太(路西)縣改榆太祁(縣)聯合縣,改屬晉冀魯豫邊區太行行署第二專區。民國37年(1948)7月13日,太穀全境解放,被分隔的太穀縣恢複為原建置。同年8月,改屬晉中行政公署第三專區(專署駐太穀縣城)。民國38年(1949)2月,改屬太原市第三專區。同年9月,榆次專區成立,歸其轄,榆次專署駐太穀縣城(不到一月,專署遷至榆次城內)。1958年10月,屬晉中專區轄,並與祁縣合並,稱太穀縣。1961年5月,太穀縣、祁縣分設,恢複原建置。1968年9月,歸晉中地區轄。1999年9月,晉中撤地設市,屬晉中市管轄。2019年12月,撤縣設區,成為晉中市太穀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喜歡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華夏攬勝:走遍神州總攻略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