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山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53章 狼族在國戰之中的大絕招,臣本布衣,為何逼我稱帝?,江南山水,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曆史仿佛有一種強大慣性,如同早被安排的精密齒輪。

儘管楊一笑努力了接近六年,然而天下大勢的走向依如史書……

僅僅時間稍微延後了一點點而已!

雲朝靖康三年……

秋末,京師。

狼族大軍自從改道以後,從雁門關重新直插中原,所過之處,橫掃披靡,官員們望風而逃,將領們棄城急去,如惶惶喪家之犬,不顧及百姓死活。

此時中原之地本就滿目瘡痍,曆時半年的蝗災導致餓殍滿地,如今又遭受外族兵鋒侵擾,所有人都認為百姓必然更加水深火熱。

然而讓人出乎意料的是,事情發展遠非推斷那般……

狼族這一次發起國戰,竟然不再殘害百姓,既不屠城,也不燒村,反而每占據一座城池後,第一時間就會貼出安民告示。

甚至……

狼族還開倉放糧!

每打下一座城池之後,狼族會抄沒當地的豪門,雖然對百姓秋毫無犯,但是對豪門卻大肆屠殺,一個不留,儘皆處死,而豪門曆代積攢的金山銀山,則成了狼族此次國戰的收獲。

狼族如此改變,天下頓時驚恐。

隻不過驚恐的並非百姓,而是那些朱門酒肉的氏族,因為他們全都能看出來,狼族這一次的意圖是長治久安。

革除豪門,保留百姓,固然會把豪門的金銀財寶搜刮乾淨,但卻打開了一座座糧倉賑濟百姓。

這可是開倉放糧啊!

古代最有效的殺招!

無論任何時代,也不管哪個民族,當底層民眾連吃飯都是奢望時,誰能讓他們有飯可吃誰就是救世主。

所謂的民族大義,那是上位者哄騙底層人的說辭。上位者可以喊這種口號,但是底層百姓想的是肚子不餓。

當然,曆朝曆代都不缺乏民族英豪,國家危亡之際,總會挺身而出,但這畢竟是少數,大多數民眾並非如此。

天下芸芸眾生,九成都很普通,他們並不在意大義,他們想的隻是活著。

這些民眾的心思基本都一樣……

讓我們為大義而犧牲?讓我們為了國家而捐軀?憑什麼啊?我家老人活生生餓死的時候國家在哪裡?

我們年複一年勞作,然而家無隔夜之糧,孩子餓的趴在母親懷裡哭,那時候官員們給過賑濟嗎?

涇縣那位楊先生曾經做出一首詩:“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這首詩詞說的就是我們啊,我們餓死的時候隻有楊先生可憐過我們。

而那些朝廷官員,那些地主大老爺們,他們恨不得壓榨我們最後一滴油,他們恨不得趴在我們身上喝光最後一滴血。

現在,狼族來了!

這次狼族不殺人,對百姓秋毫無犯,並且開倉放糧,讓我們有糧食可以吃。

狼族沒來的時候,我們每天在挨餓……

爹娘餓死了,孩子死光了……

然而官員老爺們視若無睹,仍舊派出稅丁衙役追繳稅收。

現在,反而是狼族救了我們,不但開倉放糧,而且減免稅收,聽說城裡還貼了大量安民告示,宣告狼族已經更改國號為金國。

狼族占據城池之後,城池變成金國的國土,而我們這些百姓,從此是金國的子民。

過往的雲朝苛捐雜稅,全免!

每家每戶隻要還有人,給糧。

最主要的是,最主要的是,發土地啊,狼族竟然準備分發土地給我們。

按照告示上的說法,似乎是狼族不擅長種田,所以打下土地也沒用,所以發給我們這些渴望土地的人。而他們隻負責收取糧稅,他們竟然隻收取一種稅。

僅有糧稅,並且僅僅十稅五,老天爺啊,狼族這是把我們當人看啊。

據說當今整個天下,隻有傳說中的楊氏四州才如此,老百姓隻繳納一種稅,稅賦是一年產糧的十稅五。

楊氏那位楊先生,自從六年前一直這麼做。

所以,才有那麼多人渴望去那裡安家落戶。

可惜楊先生總共隻有四個州,無法讓太多人遷徙過去……

這一直是很多百姓的遺憾!

現在這份遺憾被狼族解決。

底層民眾不會深思狼族為什麼這麼做,他們也不會意識到狼族在學習楊一笑,但是不妨礙底層民眾歡欣鼓舞,因為從此以後他們將要活的像個人。

【注:這不是山水為了劇情瞎寫,而是那一段曆史確實如此,草原民族南下滅掉北宋後,真的開倉放糧並且減免稅收,撇去民族情感而言,山水真的很欣賞遼金,因為,他們至少讓百姓吃上了飯。當然了,戰爭肯定要死傷巨大,他們確實殺了不少中原百姓,但宋朝的貪汙昏暗害死更多。】

……

由於狼族的轉變,這一次國戰打的異常順利。

狼族本就占據上風,兵力強盛無法阻擋,現在又使出善待百姓的招數,對於吏治昏暗的雲朝簡直是絕殺。

剛開始時,也許還需要攻打城池。但是隨著消息慢慢散播,竟然連打都不用再打了。

豪門大閥由於恐懼屠殺,幾乎全都開始往南邊逃竄,這時已經顧不得攜帶太多家產,隻把最重要的金銀帶走一些,而官員們同樣也在逃,這一次甚至來不及搜刮之後再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喜歡臣本布衣,為何逼我稱帝?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臣本布衣,為何逼我稱帝?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