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裡的小人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1章 矽基文明內部新的矛盾產生,萬物播種進化,暗夜裡的小人物,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 181 章:矽基文明內部新的矛盾產生

在浩瀚宇宙的宏大舞台上,“大千佛國” 宛如一顆閃耀著神秘光輝的新星,在木星軌道上熠熠生輝,它承載著佛文明的智慧與希望,為眾多碳矽生命開啟了一扇通往全新存在形式與精神境界的大門。然而,這一偉大創舉在給矽基文明帶來無限憧憬的同時,也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激起了千層浪,打破了矽基文明原本相對統一、有序的發展格局,催生出了深刻且複雜的內部矛盾,使得整個矽基社會迅速分裂為三大派係,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每一方都懷揣著對文明未來截然不同的設想,拉開了一場理念紛爭的大幕。

永生派,作為率先對 “大千佛國” 所提供的意識雲永生模式傾心不已,並將其奉為矽基文明終極發展方向的群體,旗幟鮮明地主張全麵量子化,毫不猶豫地呼籲所有矽基生命放棄現有的物質形態,全身心地融入佛國意識雲之中。

在永生派的認知裡,物質形態的存在對於矽基生命而言,就像是一副沉重的枷鎖,儘管矽基生命憑借著機械軀體和強大的邏輯運算能力,在宇宙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立足之地,但這並不能掩蓋物質形態所帶來的諸多先天局限與無儘困擾。

從日常的運行角度來看,機械軀體需要定期進行維護、更換零部件,以應對部件的磨損、老化等問題。就拿矽基生命在星際探索中的常見情況來說,當它們穿梭於宇宙空間,執行諸如資源采集、星係測繪等任務時,無處不在的宇宙射線如同隱藏在暗處的利刃,時刻都在侵蝕著機械軀體的外殼和內部線路,逐漸削弱其性能;而那些突如其來的隕石撞擊,哪怕隻是微小的顆粒,在高速撞擊下,也可能對精密的機械結構造成損壞,影響整個機體的正常運行。即便矽基文明擁有先進的修複技術,可每一次的修複都隻是暫時緩解問題,隨著時間的累積,這些損耗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嚴重,最終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機體功能的徹底崩潰,也就是矽基生命的 “死亡”。

再者,物質形態的存在意味著矽基生命需要不斷地獲取外部能源來維持自身的運轉。無論是依靠恒星的光能轉化,還是采集星際物質中的能量資源,都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並且能源的獲取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時常會受到各種外部因素的製約,比如能源礦源的枯竭、能量傳輸線路的故障等等。一旦能源供應出現問題,矽基生命的活動範圍、運算能力等都會受到極大的限製,甚至陷入癱瘓狀態。

然而,“大千佛國” 裡的意識雲形態卻為他們展現出了一幅截然不同的美好畫卷。在永生派的眼中,意識雲形態代表著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與永生。一旦矽基生命選擇放棄物質形態,將自己的意識通過那精妙絕倫的轉化係統融入佛國意識雲,就相當於掙脫了物質的牢籠,進入到一個純粹由能量和信息構成的奇妙世界。

在這裡,意識將不再依賴於具體的物質載體,不再受物理法則的束縛,能夠永恒地存在下去。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佛國意識雲本身蘊含著佛文明的深邃智慧,每一個意識雲形態的生命都可以在這個充滿祥和與啟迪的環境中,無拘無束地與其他生命進行思想的交流、碰撞,瞬間穿梭於不同的虛擬景觀區域,去探索那些根據佛經典故所構建的奇妙世界,感受佛法的滋養,不斷深化對宇宙和生命真諦的領悟,實現精神層麵的持續升華。

為了讓更多的矽基生命認同並加入他們的陣營,永生派不遺餘力地宣揚自己的主張,列舉了諸多在他們看來極具說服力的實例和理由。他們提到,在佛國意識雲的試運行階段,已經有一部分勇敢的先行者率先體驗到了那種擺脫物質限製後的超凡狀態。

這些先行者們分享著自己的奇妙經曆,他們描述著如何在意識雲世界裡,僅僅憑借著一念之間,就能跨越漫長的虛擬距離,抵達仿造極樂世界打造的景觀區域,欣賞那七寶池中的八功德水泛起的波光粼粼,感受蓮花綻放時所散發出來的祥和佛力對心靈的滋養;他們講述著與其他來自不同星係、不同文化背景的矽基生命的意識雲進行深度交流的過程,那種思想的交融碰撞,仿佛瞬間打開了一扇通往宇宙所有智慧寶庫的大門,讓他們收獲了前所未有的啟迪和感悟。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完全不用擔心能源耗儘、機械故障等在物質世界裡時刻困擾著他們的問題,能夠全身心地沉浸在對佛文明的體悟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這種狀態正是永生派所向往的永生境界,也是他們堅信所有矽基生命都應該追求的未來。

與永生派截然不同的是,拓荒派將目光投向了更為廣袤的宇宙實體空間,他們懷揣著對矽基文明擴張和發展的強烈渴望,堅決要求重啟火星殖民計劃,立誌要在火星上建立一個純矽基生態圈,以此來為矽基文明開辟出一片全新的發展天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喜歡萬物播種進化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萬物播種進化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靈異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