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黃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百五十章 淡季不淡,國潮1980,鑲黃旗,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國潮1980正文卷第五百五十章淡季不淡事實證明,寧衛民為了杜絕浪費和偷拿現象所做的嘗試,取得了全麵的成功。

  連他自己都沒想到,這些辦法一經實施,效果居然是那麼的好。

  不但立竿見影的真把成本降下來了,基層職工的勞動積極性得到了提高。

  甚至還有讓人意想不到的驚喜——在淡季居提升了飯莊營業額。

  是的,無論是後廚還是餐廳的妙招,市場都很買賬。

  實際的銷售情況簡直好極了。

  比方說後廚用每天剩下的餘料製作出的包子,被點心店正式定名為“百味鮮”。

  就因為個頭兒大,餡料幾乎都是山珍海味,而且價格低廉,一個隻買兩毛五分錢。

  一經推出就成供不應求之勢,完全成了點心店的拳頭產品。

  為了照顧到更多的客人,點心店甚至不得不執行一人限購四個包子的規矩。

  還彆看每天店裡多了也就能提供五六百個,少了也就能做二三百個的包子,頂天不過增加個百八十塊的利潤。

  但這事兒是不能這麼簡單計算的。

  要知道,吃過這“百味鮮”包子的人都覺得好、覺得值,實在太掙口碑,太賺名氣了。

  這玩意起的作用,基本上可以跟網絡時代購物網站推出低價秒殺的產品效果差不多。

  那是天天引得附近的居民來排大隊啊。

  什麼是最好的廣告?

  這就是最好的廣告啊。

  自打席卷容寶齋以後,絲毫也不知自己給兩位主任添了多少堵的寧衛民,開始了新的生活。

  首先,為了妥善安置弄到手的寶貝。

  他馬上大刀闊斧開始實施清倉處理。

  親手做的那幾個魚缸,除了一個送給了隔壁的米家姐兒倆以外。

  其他的全和那些新孵化的兩窩小魚兒一起,以一百二十元的揮淚價兒甩給了古四兒。

  但這筆錢,寧衛民也沒能踏實揣進兜裡去。

  除了請老爺子前門樓子底下又吃了一頓“老鄭興”,王府井的“清華園”洗了幾回盆塘。

  又買了點“五芳齋”流油的大包子、南味兒熏魚,以及“全素劉”的素什錦、素雞以外。

  剩下的錢,他全都用來換了三個大樟木箱子,以作為這些名家名作的臨時居所。

  至於那些用於給魚缸加溫的大燈泡子,倒是真的發揮餘熱,管了大用了。

  寧衛民用來把屋裡裡裡外外,犄角旮旯都烤了一遍。

  青苔沒了,蘑菇也去了,總算成功去潮除濕。

  於此同時,他每天也沒忘了按照師父的吩咐趟鬼市繼續淘寶。

  他買東西完全是按照老爺子教的“打炮錘”的法子。

  這攤看看,那攤看看,以“多選擇,勤跑道,少出錢,買精貨,少買貨”為目標。

  非遇極可注目的貨物,絕不留連,絕不徐徐講價。

  隻給“一口價”,回頭便走,訣竅是以多為勝。

  隻可惜有些事說著容易,做起來難啊。

  在買東西的過程裡,寧衛民就明顯感到了自己專業知識上的匱乏。

  倆禮拜,他花了一百多,居然全教學費了。

  除了一個眼下還不怎麼值錢的紫檀木雕筆筒兒,換來的全是“假大名頭”。

  隻要是瓷器,幾乎都是民國仿,就沒有一樣東西是對的。

  那肯定是沒少挨老爺子擠兌啊。

  說真的,寧衛民都有點喪失信心了。

  他覺得自己在這年頭都買不著真玩意,實在背得有點忒厲害了。

  至於老爺子所說的“不冤不樂”,他是真沒有體會到。

  雖然明知道多年後,這些失敗興許真會變成連他自己都不介意的笑話。

  但那還需要修煉,是一種時間帶來的境界。

  好在吃一塹長一智這話不假,知識方麵他確實有所長進。

  所犯過的錯誤,正因為自己肉疼,他基本上都記住了。

  老爺子呢,見他知道了厲害,也不再逗他玩了。

  一天晚上,給他找來了一本《古玩指南》一本《古董辨疑》,讓他對照著實物看,當入門參考書。

  這兩那可真是好啊,因為都是萃珍齋的東家,民國收藏大家趙汝珍寫的啊。

  其中一本介紹了各門類文物的鑒賞以及相關知識,另一本則分門彆類揭穿民國時期偽作古玩之黑幕。

  這兩幾乎可以說是趙汝珍平生從業的全部經驗總結。

  於是有了這兩本工具書,寧衛民一下子就感到雜亂無章的古玩知識有跡可循了。

  大喜過望下,他對這兩本“文玩小百科”記錄的各門類的古玩知識,一下子產生了極大興趣。

  於是徹夜苦讀之後,就跑到市場上加以驗證。

  還真彆說,實踐了幾次,小有成就感,寧衛民更是大為振奮。

  就這樣,他趟鬼市的樂趣一下徹底變了。

  他已經不再急於找尋值錢的真東西了。

  反而更樂於一邊琢磨書中記載,一邊從不對的東西上挑毛病了。

  隻是每天過手的物件兒,他要找不出不對的地方就彆扭。

  他寧願意吃虧,花錢買上當,買那些難以釋疑的東西回去,跟老爺子討論,請師父指教。

  沒想到這真正敗家的行徑,反倒獲得了師父的讚許。

  老爺子說了,“總算知道乾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了,這就挺好,彆老想那麼高。行了,你小子這就算入門了。”

  說起來也絕了,雖然被老爺子踩乎了一頓。

  可就這評語掛腦袋頂上之後,寧衛民居然真懵對了一個。

  誤打誤撞,用二十六塊買了一對看不出毛病的粉彩葫蘆瓶。

  本來沒報多大希望,結果拿回家老爺子一看,還真是雍正官窯。

  看著這個隻要送進文物商店,就能當場換出個千八百的玩意。

  初嘗勝利滋味的寧衛民,心情是相當複雜的。

  且不說他還真有點舍不得賣了。

  關鍵是連他自己,也不清楚能撿著這個漏兒,到底是運用排除法的好處,還是運氣使然哪。

  最後,還是老爺子的幾句話點透了這件事藏著的道理。

  “你以為我當年是怎麼買到俞曲園先生的親筆信的?那是因為宋先生教我認字,我看這信上的字寫得極好,想買回去模仿才撞上的大運。我告訴你,無論你也好,還是我也好。隻要是人,就是這樣。隻有當眼裡不全是錢的時候,才能成事。”

  所以他唯一能確信的隻有一樣,那就是對老爺子的敬仰和感謝。

  什麼叫名師啊?

  絕不是手把手的教給你知識的人。

  而是能讓你對學習自覺產生興趣和動力!

  且在適當的時候,給你指出正確努力方向的人啊!

  這段時間,寧衛民和鄰居們的關係處理得也不錯。

  有關水電費的事兒,他按康術德交代的,主動把當月費用全承攬在自己身上。

  還特意給羅家送了點農貿市場抓撓的新小米和鮮雞蛋。

  如此一來,即便是有點小誤會也都消除了。

  反倒弄得各家鄰居還都挺過意不去,心裡更念他的好處。

  還有米曉冉和邊建功,他們倆都順利過了培訓期了,成為了擁有鐵飯碗的正式工了。

  更是不可能忘了寧衛民的好兒。

  米曉冉一個姑娘家也沒彆的可謝的。

  她就和妹妹米曉卉一起,抽空用的材料是一分錢一根兒的玻璃絲,編製了幾個茶杯套和小金魚兒式樣的鑰匙扣,送給康術德和寧衛民。

  這是一種既算裝飾又算消遣的手工製作,在社會上才剛剛開始流行。

  用這種方法編製的茶杯套兒,都是按照最常見罐頭瓶尺寸來。

  有了它套在罐頭瓶外頭,再喝茶喝熱水,拿起來就不燙手了,相當實用。

  當然,最難編製的肯定是小金魚兒的鑰匙扣了。

  那屬於高級手藝,不是誰都能玩得轉的。

  可一旦編好,栩栩如生,是既漂亮又招眼。

  足以讓擁有者平添幾分自傲。

  總之,由於又有趣又實用,而且當年的人們娛樂方式又很少。

  這種手工一出現就很快熱了起來,讓老的少的不少人,為此起早貪黑地練手藝。

  甚至用不了多久,幾乎所有工作單位的辦公桌上都會放著有玻璃絲套兒的水杯,並借以花色不同區彆彼此。

  這應該算是當年的一景兒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