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快船王朝 第239章 二哥豐3
滾石大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卷快船王朝 第239章 二哥豐3,NBA籃球大師之大帝傳,滾石大帝,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與此同時,二哥豐還在暹羅創辦碾米業。暹羅一向是大米的產地,尤其優質的“暹米”更是譽滿全球。二哥豐看準這一商機,於是及時地創辦“火礱”(即火力機械碾米)。
那時,暹羅本土的碾米方式還較原始,大都采用人工碾米或水力碾米。生產效率極低。二哥豐創辦“火礱”,正好填補了本地碾米業的空白。此舉不但為本地的碾米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而且也為他的財源錦上添花。
然而,二哥豐並未滿足實業商務的迅速發展。他想,要使商務長足發展,除了雄厚的資金為後盾外,還須依靠媒體的向外宣傳。於是,他又及時創辦了華暹日報,且辦得十分紅火。
短短的時間,華暹日報就成了當時南洋一帶的一份頗有影響的報紙。辦報的同時,印刷業也發展起來。這些文化商務的創辦,不但擴大了“鄭謙和號”總行的知名度,同時也促進了中泰兩國文化事業的交流與發展。
鄭智勇到曼穀後,混跡於社會,在輾轉流浪和吃苦中度過了少年時期。後來他加入洪門組織,一度在劉繼賓的花會廠工作。中年以後,他坐上洪門第二把交椅,是為二哥。
1868年底,拉瑪五世十五歲登位初期,由頌勒昭披耶波隆瑪哈是素立耶翁攝政。由於洪字勢力強大,這位攝政王主張模仿英屬海峽殖民地,對幫會采取籠絡收買政策,委任幫會頭人為各級官吏,或為包稅官。
43歲那年,鄭智勇承包了政府“賭餉”,開辦花會廠,因而大發其財。由此又辦實業、創火礱(碾米廠)、開出入口行、辦航運、銀信業等,成為當年泰華社會最具權威的人物。
他成名後,對社會公益不遺餘力。1902年,他參與興建報德堂;1903年孫中山先生首次到曼穀從事革命活動,拜會了鄭智勇。
孫中山先生這次來暹,是來調查暹羅華僑的狀況,與重要商人見麵,並沒有廣泛地鼓動華人革命。辛亥革命成功,中華民國成立,鄭智勇慷慨解囊,大力讚助革命。他一次獻出銀元五萬給南京政府。
1918年,他獻出巨資大規模修建韓江堤防。
此外鄭智勇對教育事業的貢獻也值得大書特書。他去世時,中華民報寫道:“渠最初在舊新民學校經理職,凡數年。繼又出資八萬,作為設立老本頭培英學校之首倡。清邁華英學校亦為渠遊曆該地時所提倡設立者。北欖坡華校之創辦,渠係發起人。”
曼穀培英學校校慶紀念特刊載“本校創辦人鄭智勇先生”中寫道:
“先生在故鄉創辦智勇高小學校,修堤築路,梓人多樂道之。在暹讚助報德善堂及倡辦清邁華英學校,均甚積極。培英學校之創辦,更為先生大力所完成。”
鄭智勇最初主辦曼穀新民學校,1916年首倡培英學校,他捐款為數最巨,達四萬二千銖六百銖。培英學校於1920年建成開學。
二哥豐雖然文化程度不高,近於一個粗人,但他心胸開闊,誌向高遠,聰明機智,愛國愛鄉。正是這位粗人,創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偉業,在百姓中留下了芳名。
鄭智勇是二十世紀初泰華社會著名人士,人們稱呼他為二哥豐。他的傳奇生活經曆和轟轟烈烈的一生給泰華僑史增添了濃濃的色彩。
鄭智勇先生卒於1937年3月5日,他的靈柩隨後運回故鄉潮安淇園鄉安葬。
鄭智勇去世時,有子11人,女2人,男女孫28人,曾孫9人。
1937年3月14日中華民報星期刊的〈本報清邁特約通訊〉,雲:“清邁華英學校開追悼鄭智勇先生大會(該校為鄭先生所發起創設者)。
追悼大會上,主席杜友士先生報告雲:在鄭先生足跡未履清邁之前,本埠華僑雖眾,然對於華校之設尚付闕如。殆民國六年,鄭先生來邁,目擊華僑子弟眾多,對於華校之設極為重要,遂慷慨首先捐資二千銖為創華校倡導也。
鄭先生登馬一呼,僑胞呐應,華英學校於焉誕生。此後,鄭先生遂被選為華英學校永遠名譽總理。
鄭智勇去世後,泰國洪門就沒有出過什麼人物了,鄭家人一直把持著泰國洪門的話事人位置。自從鄭智勇去世後,泰國洪門江河日下,一年不如一年,到後麵就變成了一個普通的黑幫和企業。
泰國洪門在社會上也沒有什麼地位,泰國黑白兩道都不把泰國洪門當回事,真是祖先英雄,後代狗熊。泰國洪門就這些,沒什麼可說的了,哎!後輩真的是無人。”
李誌鵬搖頭歎息道,為泰國洪門感到惋惜。
“你們知道為什麼泰國曆代國王都有中文名字?現在的泰國正處於卻裡克王朝(又稱曼穀王朝)時期,曆任國王在按照拉瑪N世排序的同時,無一例外都取有一個鄭姓中文名字。
比如,開國之君昭披耶卻克裡(拉瑪一世)中文名叫鄭華,朱拉隆功大帝(拉瑪五世)中文名叫鄭隆。”李文華聽完兒子講完故事,突然冒出來了這麼一句話。
“不知道,昭披耶卻克裡殺死了鄭信,還會給自己起個中文名字叫鄭華?為什麼?”對於這個問題,李誌鵬也從來都沒有想過。
“聽說昭披耶卻克裡也就是拉瑪一世的母親是個華人,難道是他母親姓鄭?
或者也許鄭信才是拉瑪一世的親生父親,拉瑪一世是鄭信的私生子,為了權力的鬥爭,拉瑪一世殺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哈哈哈,也許拉瑪一世的後代都不知道這個原因,結果被我說中了!”李耀光腦洞大開,開始胡思亂想起來。
“你以為是莎士比亞的王子複仇記嗎?真會想,輝仔,你來說。”李文華都被大孫子的奇思妙想逗笑了,這個長孫還真是調皮。
“我覺得哥哥說的有些道理,也許跟鄭信有關,也許是為了國王寶座的合法性,拉瑪一世自稱姓鄭,是鄭信的義子,是鄭信指定的法定繼承人。
既然鄭信在泰國民眾裡麵的呼聲這麼高,拉瑪一世起個名字叫鄭華,泰國老百姓就會相信,擁護拉瑪一世的統治。
拉瑪一世的後代繼續起鄭姓的中文名字估計也源於此,既然第一代都這麼做了,他們當然要保持這個傳統。”
雖然李耀輝不知道原因,但是敢於推測。
“輝仔,說的對,估計曆史也就是這樣的,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我來告訴你們另一個原因,鄭信王位既穩,便開始積極尋求同母國-中國建立聯係。
就在即位後的第二年(1768年),鄭信便派出一名華商為特使到中國,請求乾隆帝敕封並獲準。
此後,暹羅與清朝間的來往開始密切。1781年,鄭信又派出一個龐大的使團分乘11艘大船滿載貨物來華訪問並進行貿易,並重申藩屬之意,讓清廷大為滿意。
鄭信在位前期銳意改革、開疆拓土,誠為一代聖王,然而晚年卻因窮兵黷武、大肆寵佛給國家帶來重重危機。加之鄭信晚年性格暴躁、偏信多疑,臣屬動輒被殺,也令很多將領人心惟危。”
“就在這樣微妙而緊張的環境下,1782年,大將昭披耶卻克裡發動政變,逼迫鄭信退位並自立為王。
新王既然已經上台,老王斷無存活的可能,但因暹羅是佛教國家,規定臣下不得加兵刃於國王身上,所以昭披耶卻克裡便用檀香木將鄭信殺死。
鄭信遇難時,年48歲。昭披耶卻克裡冒稱鄭信之子,取名鄭華。因此時暹羅已經和清朝間建立起藩屬關係,昭披耶卻克裡為得到清帝的冊封,於是便冒充鄭信之子,以鄭華的名義遣使到中國。
對於暹羅的變故,此時的清廷完全不清楚,所以不明就裡的乾隆帝上了當,便真的冊封昭披耶卻克裡為國王。此後,昭披耶卻克裡在對華交往中皆以鄭華自稱,後世子孫沿襲為慣例,無一例外地也都會取一個鄭姓中文名,一直到現在依然如此。
泰國洪門的曆史你們也都知道了,你們兩個說說看怎麼跟泰國洪門合作。”李文華又把這兩個問題拋給了兩個孫子。
“既然鄭智勇的那些後代都是扶不起的阿鬥,我們幫扶也是沒用的,泰國人妖可以表演,我們進一些過來表演。還是那老話,也就是女人和白粉還能進行交易,我就懂這些。”李耀光的世界也就這些,他也是實話實說。
“我的意思泰國的合作方略跟馬來西亞一樣,我們投資進去,跟泰國洪門合作,我們可是美國公司,隻要送的錢夠多,泰國政府是不可能為難我們的。
我們投資泰國的旅遊業和礦產資源,這兩個未來都是最賺錢的行當,提前布局,我們穩賺不虧。
泰國礦產資源分為三類,即燃料礦、金屬礦和非金屬礦。燃料礦有天然氣、石油、煤炭和油頁岩。泰國在泰國灣和內陸先後發現了天然氣和石油,儲量也是非常高的,可以去開發。
泰國煤炭主要是褐煤和煙煤,總儲量15億多噸,其中證實的儲量8.6億噸,可能儲量6.8億噸。煤炭資源大約80%分布在北部的清邁、南奔、達府、帕府和程逸一帶,其餘分布在南部的素叻他尼、董裡、甲米和東北部的柯叻、加拉信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