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88章 姨父外甥,玩得就是雙簧!,家父漢高祖,吾乃敗家子,老刑,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5章姨父外甥,玩得就是雙簧!第12頁
劉盈環視群臣,笑容依舊溫和,眼神卻銳利起來:
“舞陽侯所言雖糙,然理卻不糙。朕常思,若非秦末天下板蕩,群雄並起,在座諸位功勳卓著的開國元勳,今日又當如何?”
他目光掃過陳平:“陳相國或許還在鄉裡,憑著一把快刀,分肉分得公平,博得個‘陳一刀’的美名?”
掃過周勃:“周太尉或許還在沛縣,憑著一管好簫,在喪葬之事上發光發熱,一曲《薤露》催人淚下?”
掃過灌嬰:“灌大將軍或許還在市井,憑著一張利口,推著小車叫賣絲織品,‘走過路過莫錯過’喊得震天響?”
最後,劉盈看向樊噲,眼中帶著促狹的笑意:“至於朕的姨父舞陽侯,那定是沛縣第一屠戶,刀法無雙,豬見豬怕!”
哈哈哈!
殿內終於爆發出壓抑不住的哄堂大笑,連那些反對的世家大臣都忍俊不禁。
陳平撚須苦笑搖頭,周勃尷尬地摸著鼻子,灌嬰低頭假裝看靴子,樊噲則得意地挺起胸膛,仿佛“沛縣第一殺豬刀”是莫大的榮耀。
劉盈收斂笑容,看向在座群臣,語氣變得鄭重而懇切。
“蕭相國、曹相國,當年也不過是沛縣小吏,一為主吏,一為獄掾。”
“若非風雲際會,他們縱有經天緯地之才,恐也隻能困守一隅,其名不顯於沛縣之外!”
“時勢造英雄,然英雄亦需有路可走!察舉之製,門第為先,猶如築起高牆,”
“將多少寒門英才、市井豪傑,拒之於廟堂之外?此非國家之福,更非朕之所願!”
“科舉取士,開萬民之智路,聚天下英才於朝堂!無論出身,唯才是舉!此乃朕欲效仿‘陳一刀’分肉之公心!”
“此乃朕欲借姨父‘殺豬刀’之鋒銳,劈開這阻礙賢路的荊棘!此乃朕欲聞周太尉之‘新曲’——一曲為國取才的盛世華章!”
劉盈的聲音並不激昂,卻字字清晰,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和少年人特有的銳氣與理想光芒。
他將樊噲的莽撞咆哮、老臣們的尷尬往事,巧妙地轉化為推行新政的利刃和注腳!
用“分肉”比喻公平,用“殺豬刀”比喻破除積弊的魄力,用“新曲”比喻變革的願景!
既化解了緊張,又點明了核心,更將一眾功勳老臣的“痛點”變成了支持新政的“亮點”!
陳平第一個反應過來,他深吸一口氣,出列深深一躬,聲音帶著一絲複雜的感慨,卻無比清晰。
“陛下聖明燭照,臣心悅誠服!科舉取士,廣開賢路,實乃強國之本!”
“老臣願效仿當年分肉之‘公心’,為陛下新政,竭儘綿薄!”
他將“陳一刀”的典故坦然接下,化為對新政的背書。
周勃和灌嬰對視一眼,也看到了彼此眼中的無奈和一絲釋然。
是啊,若非亂世,他們何嘗不是市井中人?
二人出列,抱拳沉聲道:“臣等附議!願為陛下新政效力!”
聲音雖不如樊噲洪亮,卻代表了軍方重臣的最終轉向。
樊噲咧開大嘴,得意洋洋地看著那些目瞪口呆的反對派,仿佛在說:看!俺老樊鬨對了!俺外甥厲害吧!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第5章姨父外甥,玩得就是雙簧!第22頁
劉盈看著殿下躬身附議的群臣,臉上露出了蔫壞又滿足的笑容。
他悄悄對樊噲眨了眨眼,仿佛在說:姨父,乾得漂亮!這“殺豬刀”,砍得正是地方!
這場由“屠夫咆哮”引發的朝堂風暴,最終在少年天子四兩撥千斤的“分肉論”下,悄然平息,並為即將到來的科舉大潮,掃清了最大的障礙。
未央宮的金磚上,仿佛還回蕩著樊噲的怒吼和劉盈那清朗又帶著一絲狡黠的話語,預示著大漢帝國,即將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
——
自從朝廷決定以科舉製取代察舉製後,大漢百姓可謂普天同慶。
長安城的空氣,仿佛一夜之間被墨香和紙張味浸透了。
來自五湖四海的士子,如同被無形的磁石吸引,潮水般湧入這座帝國的都城。
他們操著南腔北調,穿著或綾羅綢緞、或葛布麻衣,背著沉重的書箱,臉上交織著希冀、忐忑與風塵仆仆的疲憊。
長安的大小客棧人滿為患,連馬廄都被臨時改成了通鋪。
書肆掌櫃們笑得合不攏嘴,竹簡、帛書、筆墨紙硯的價格水漲船高,連帶著長安城裡的紙鳶、燈籠都印上了“金榜題名”、“獨占鼇頭”的字樣。
街邊小攤上,“狀元及第糕”、“連中三元湯”等吉利吃食應運而生,生意火爆。
太學旁、酒肆裡、甚至護城河邊的柳樹下,隨處可見成群的士子聚在一起。
或高談闊論經史子集,或激烈辯論時政策論,唾沫橫飛,引經據典,激昂處拍案而起,引得路人側目。
空氣中彌漫著“之乎者也”的辯論聲和焦慮的歎息聲。
嗅到商機的“名師”如雨後春筍。
有號稱“押題聖手”的老學究,擺攤兜售“必考題綱”,價格不菲;
有鼓吹“速成秘法”的江湖術士,聲稱三年科舉五年模擬;
更有甚者,在城外道觀寺廟搞起了“狀元祈福法會”,香火錢收到手軟。
整個長安城,彌漫著一種亢奮而略帶荒誕的備考氛圍。
宣室殿。
劉盈看著各地彙總上來的士子名錄和初步篩選的答卷,眉頭卻微微蹙起。
熱鬨是熱鬨了,但一份不太協調的名單引起了他的注意。
“陳平!”
劉盈指著名單上幾個空白區域,“燕趙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文風亦盛。此次報名者,為何如此寥寥?”
“還有這吳越之地,魚米之鄉,文采風流,緣何上榜者亦屈指可數?”
“反觀中原、齊魯、三輔之地,幾乎包攬了所有上佳卷子?”
陳平撚須,臉上也帶著一絲凝重。
畢竟這是大漢朝廷舉辦的第一場科舉,未必要辦的多好,但一定不能出岔子,否則那些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可等著看笑話呢!
“陛下明察。臣亦覺蹊蹺,已派人詳查。”
調查結果很快呈上,原因卻令人唏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女生耽美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