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花朝
則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23、花朝,[紅樓]明初種田指南,則美,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林婉兒站在村委會二樓的陽台上,望著夜空中稀疏的星辰。風從遠處吹來,帶著些許涼意,也帶來了田野深處的泥土氣息。她輕輕呼出一口氣,心中卻格外清明。 “林姐,省裡的考察團明天上午十點到。”李曉燕拿著文件走上來,語氣中帶著一絲興奮,“他們說,這次要實地考察青鬆村的示範村建設情況,還可能安排媒體采訪。” 林婉兒點點頭,目光依舊望向遠方:“通知村民們,把村容村貌再整理一遍,尤其是主乾道兩邊的綠化帶和公共區域。另外,把高山茶的加工廠也準備好,讓他們看看我們的產業成果。” “明白。”李曉燕頓了頓,又道,“還有,趙建國說,手工藝坊的訂單越來越多了,現在村裡的婦女們已經忙不過來,是不是可以考慮擴大規模?” 林婉兒沉思片刻,道:“是時候了。我們得把青鬆村的手工藝坊打造成一個品牌,不僅是村裡的產業,更要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特色項目。讓趙建國儘快聯係設計公司,設計統一的logo和包裝,再安排一次集中培訓,確保產品質量。” 李曉燕應聲而去,林婉兒則繼續站在陽台上,望著夜色中的村莊。燈火零星,卻溫暖而真實。她知道,這一路走來,不是一帆風順,而是無數個日夜的堅持與努力,才換來了如今的青鬆村。 第二天一早,省裡的考察團準時抵達。帶隊的是省農業農村廳的副廳長陳文遠,他一見麵就握住了林婉兒的手:“林書記,久仰了。青鬆村的名聲,我們早有耳聞。今天終於有機會親自來看看。” 林婉兒微笑著回應:“陳副廳長,歡迎您和各位領導蒞臨指導。青鬆村能有今天,離不開各級政府的支持和村民們的努力。” 考察團一行人先參觀了高山茶的種植基地和加工廠。茶葉的清香彌漫在空氣中,工人們正在熟練地操作著機器,將新采摘的茶葉進行殺青、揉撚、乾燥等工序。 “這茶香氣清雅,回甘明顯。”陳副廳長品嘗了一口成品茶,連連點頭,“確實有特色,市場前景廣闊。” 接著,他們又參觀了手工藝坊。村民們正在製作刺繡、編織、陶藝等產品,現場還有電商直播的設備,幾位年輕的村民正在鏡頭前介紹青鬆村的手工藝品。 “這是我們村的電商銷售點。”林婉兒介紹道,“通過直播和電商平台,我們的產品已經賣到了全國各地,甚至還有海外訂單。” 陳副廳長聽得頻頻點頭:“青鬆村的模式很有借鑒意義。你們不僅發展了產業,還帶動了就業,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這才是真正的鄉村振興。” 考察結束後,陳副廳長在座談會上說道:“青鬆村的經驗,值得全省推廣。我們計劃在全省範圍內組織一次鄉村振興培訓班,邀請林書記作為主講嘉賓,分享你們的經驗。” 林婉兒微微一怔,隨即點頭:“感謝組織的信任,我們願意分享經驗,也希望能在交流中學習到更多。” 會後,林婉兒回到辦公室,剛坐下,手機就響了起來。是省電視台的記者打來的,說要來青鬆村做一期專題報道。 “林書記,我們想做一個關於‘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專題,青鬆村作為示範村,是重點采訪對象。”電話那頭的聲音熱情而誠懇,“您看什麼時候方便?” 林婉兒想了想,道:“這周末吧,正好村裡有手工藝展銷會,可以拍到更多內容。” 掛斷電話後,她打開筆記本,開始整理青鬆村的發展曆程和經驗。她知道,這次報道不僅是對青鬆村的認可,更是一個宣傳鄉村振興理念的機會。 周末,省電視台的攝製組如約而至。他們拍攝了高山茶的種植與加工、手工藝坊的製作過程、鄉村旅遊的接待情況,還采訪了幾位村民。 “以前我們村裡窮,年輕人全出去打工了。”一位村民感慨道,“現在不一樣了,家門口就能賺錢,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另一位手工藝坊的婦女笑著說:“我以前隻會做飯帶娃,現在學會了刺繡,一個月能賺兩三千,心裡特彆踏實。” 林婉兒麵對鏡頭,語氣堅定:“鄉村振興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實踐、去努力。我們青鬆村的成功,不是靠運氣,而是靠科學規劃、產業帶動、村民參與。隻要方向對了,堅持走下去,就一定能看到改變。” 專題片播出後,反響熱烈。不少外地的村莊紛紛聯係林婉兒,希望來青鬆村學習經驗。林婉兒也受邀前往多個市縣,進行鄉村振興的講座和培訓。 “林姐,你都快成‘明星書記’了。”李曉燕笑著打趣。 林婉兒隻是笑笑:“我隻是做了我該做的事。鄉村振興,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我們要做的,就是把經驗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到希望。” 隨著青鬆村的名聲越來越大,林婉兒也迎來了新的挑戰。省裡決定在青鬆村設立“鄉村振興實訓基地”,由她擔任負責人,專門培訓來自全省各地的基層乾部和村民代表。 “這個基地不僅要教理論,更要教實踐。”林婉兒在籌備會議上說道,“我們要讓學員們親自參與種植、加工、銷售的全過程,真正理解鄉村振興的意義。” 基地建設期間,林婉兒幾乎每天都泡在工地上,監督進度、協調資源、安排課程。她知道,這個基地不僅關係到青鬆村的發展,更關係到整個省的鄉村振興戰略。 幾個月後,實訓基地正式啟用。第一期培訓班的學員來自全省三十多個村莊,他們在這裡學習高山茶種植、手工藝製作、鄉村旅遊運營、電商銷售等課程。 “林書記,我們村也想發展特色產業,但不知道從哪裡下手。”一位來自偏遠山區的村乾部在課堂上提問。 林婉兒耐心地回答:“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資源和優勢,關鍵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比如你們村,如果山多林密,可以考慮發展林下經濟,比如種植藥材、養殖土雞等。隻要肯動腦、肯動手,就一定能找到出路。” 培訓結束後,學員們紛紛帶著收獲回到自己的村莊。幾個月後,陸續傳來好消息??有的村莊開始種植中藥材,有的村莊建起了手工藝坊,有的村莊發展起了鄉村旅遊。 林婉兒看著這些消息,心中滿是欣慰。她知道,自己走的這條路,雖然辛苦,但值得。 夜深人靜時,她常常站在村委會的陽台上,望著遠處的稻田和村莊。風吹過,帶著田野的清香,也帶著希望的氣息。 “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她輕聲說道,“但隻要心中有光,腳下就有路。” 她願意繼續走下去,帶著初心,帶著希望,走向更遠的地方。 林婉兒站在村委會的會議室裡,看著牆上掛著的青鬆村發展規劃圖,心中思緒萬千。窗外,陽光灑在村道上,幾個孩子在追逐嬉戲,遠處的高山茶園裡,村民們正忙著采摘新一茬的茶葉。 “林書記,省裡剛發來通知。”李曉燕推門進來,手裡拿著一份文件,“省農業農村廳決定將青鬆村的鄉村振興模式作為典型案例,向全省推廣。同時,他們希望我們能協助編寫一本《鄉村振興實踐手冊》,供各地基層乾部參考學習。” 林婉兒接過文件,仔細後點了點頭:“這個任務很有意義。我們要把青鬆村的經驗係統化、標準化,讓其他村莊也能借鑒。” “那我們什麼時候開始?”李曉燕問道。 “越快越好。”林婉兒道,“你先整理一下我們這些年的發展資料,包括高山茶種植、手工藝坊建設、鄉村旅遊運營、電商銷售等模塊。然後我們再請專家來協助撰寫,確保內容專業、實用。” 李曉燕點頭應下,轉身離開。林婉兒走到窗前,看著陽光下的村莊,心中充滿了動力。她知道,青鬆村已經走過了最艱難的階段,如今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接下來的幾天,林婉兒組織村乾部和團隊成員,開始著手編寫《鄉村振興實踐手冊》。他們將青鬆村的發展曆程分成了幾個部分:產業規劃、村民動員、技術培訓、市場對接、品牌打造等,每個部分都配有具體案例和操作步驟。 “這不僅要講成功經驗,也要講我們走過的彎路。”林婉兒在會議上強調,“隻有真實、客觀地呈現,才能讓讀者真正學到東西。” 趙建國點頭:“我建議我們在每個章節後麵加一個‘經驗總結’板塊,列出關鍵點和注意事項。” “這個建議很好。”林婉兒讚同道,“另外,我們還要請專家審核內容,確保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與此同時,青鬆村的高山茶產業也在穩步發展。第一批茶葉在省城市場銷售後反響熱烈,不少茶商主動聯係,希望簽訂長期供貨協議。 “林書記,我們是不是可以考慮擴大種植麵積?”趙建國拿著市場反饋報告問道,“現在茶葉供不應求,很多訂單都得排隊。” 林婉兒翻看著報告,思索片刻後道:“可以考慮擴大,但前提是必須確保質量。我們要在擴種的同時,加強茶園管理,比如引進滴灌係統、推廣有機肥、加強病蟲害防治。” “明白了。”趙建國應道,“我這就聯係農業專家,安排技術指導。” 手工藝坊方麵,隨著訂單的增加,村民們的工作量也逐漸加大。林婉兒決定在村文化禮堂設立“手工藝培訓中心”,專門用於集中培訓和生產。 “我們得把這項產業做大做強。”林婉兒在村民大會上說道,“手工藝不僅是文化傳承,更是我們增收的重要渠道。我們要打造屬於青鬆村的品牌,讓我們的產品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世界。” 村民們聽得熱血沸騰,紛紛表示願意參與培訓,提升技藝。很快,培訓中心就熱鬨起來,婦女們圍坐在織布機前,學習新的編織技法;老人們則在陶藝坊裡,傳授年輕人傳統的製陶工藝。 “林書記,你看我做的這個陶罐。”一位村民興奮地展示著自己的作品,“是不是挺有古風的?” 林婉兒接過陶罐,仔細端詳,點頭稱讚:“做得很好,很有傳統韻味。我們可以把這些產品拍照上傳到電商平台,讓更多人看到。” 不久後,青鬆村的手工藝品在電商平台上架,訂單絡繹不絕。村民們看著訂單信息,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沒想到,我們也能靠手藝賺錢。”一位老奶奶感慨道,“以前總覺得這些手藝沒用了,現在看來,它們也能變成金飯碗。” 林婉兒欣慰地笑了:“是啊,隻要我們肯努力,就一定能找到出路。” 與此同時,鄉村旅遊聯盟也在不斷壯大。青鬆村的民宿數量從最初的幾家,發展到了二十多家,遊客數量逐年增長。 “我們得提升服務質量。”林婉兒在旅遊聯盟會議上說道,“建議大家統一培訓,學習接待禮儀、餐飲管理、安全知識等,確保遊客住得舒心、吃得放心、玩得開心。” 會議結束後,林婉兒聯係了省旅遊學院,安排了一場為期三天的民宿服務培訓課程。村民們踴躍報名,學習熱情高漲。 培訓期間,林婉兒親自到場,鼓勵大家:“你們是青鬆村的窗口,你們的服務質量,直接關係到遊客的體驗。希望你們用心學習,把青鬆村打造成一個真正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 培訓結束後,村民們紛紛表示收獲頗豐,紛紛表示要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經營中。 林婉兒站在村委會的陽台上,望著遠處的稻田,心中一片寧靜。風吹過,稻草堆輕輕搖曳,仿佛在訴說著豐收後的喜悅。 她知道,未來的路還很長,但她也明白,隻要心中有光,腳下就有路。她願意繼續走下去,帶著初心,帶著希望,走向更遠的地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