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態度
則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299、態度,[紅樓]明初種田指南,則美,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林婉兒回到辦公室後,剛泡了一杯茶,手機便震動起來。是張教授。 “小林啊,聯合國那邊來信了,他們對青鬆村的培訓基地非常重視,希望我們能儘快提交一份詳細的課程體係和師資名單。”張教授語氣中帶著幾分急迫,“還有,日內瓦方麵有意邀請你參加明年的‘全球鄉村發展論壇’第二期會議,作為中方代表繼續發言。” 林婉兒心頭一震,連忙拿起筆記錄:“好的,我這邊馬上著手準備。不過課程體係需要多方麵的配合,尤其是技術類內容,得請劉強老師牽頭整理。” “沒問題,我已經跟他打過招呼了。”張教授頓了頓,又道,“還有一件事,可能對你來說是個挑戰??聯合國建議你們考慮設立一個‘國際鄉村青年獎學金’,鼓勵更多年輕人參與鄉村建設,並為他們提供赴海外交流學習的機會。” 林婉兒沉吟片刻,點頭道:“這個提議很好,但我們得先評估資金來源和項目可行性。我會跟李曉燕、趙建國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爭取省裡的支持。” 掛斷電話後,她站在窗邊,望著村委會樓前那塊剛剛立起的“青鬆村國際鄉村發展交流中心”牌子,心中思緒翻湧。從最初的一紙任命書,到如今要承擔如此重大的國際責任,她仿佛走過了漫長的旅程。 下午,村乾部們再次齊聚會議室。 林婉兒開門見山地說道:“大家都知道,我們村被正式批準為‘全球鄉村可持續發展培訓基地’。接下來的工作重點有兩個:一是建立完整的培訓課程體係,二是組建一支專業化的講師隊伍。” 趙建國率先表態:“我這邊已經整理好了生態農業和村莊治理的基礎教材,但要想係統化,還得細化分類,比如分為政策解讀、產業運營、生態保護等模塊。” 王秀蘭也插話:“文化廣場那邊可以作為實地教學點之一,我們還可以組織村民分享自己的故事,增強互動性。” “語言問題還是個大難題。”李曉燕皺眉,“雖然有高校誌願者協助翻譯,但長期來看,我們需要培養本地的雙語講解員。” 林婉兒點頭:“我有個想法,我們可以從加工廠和小學裡挑選一些年輕人,進行係統的英語培訓和講解技巧訓練。同時,也可以邀請外國訪問團中的專家來村裡開展短期講座,讓我們的團隊更國際化。” 會議一直持續到傍晚,眾人分工明確:趙建國負責課程體係搭建,王秀蘭統籌文化展示與村民互動環節,李曉燕聯係高校資源並協調翻譯工作,而林婉兒則親自撰寫向聯合國提交的報告材料,並與省外辦溝通資金申請事宜。 第二天清晨,林婉兒早早來到村委會,打開電腦開始撰寫培訓課程大綱。她將課程分為五大模塊:鄉村治理與政策解讀、綠色能源與環保技術、生態農業與合作社模式、教育扶貧與人才培育、文化交流與國際合作。 每一部分都附上了具體的案例分析和實踐操作指南,還特彆加入了青鬆村的發展曆程作為主講內容。 寫完初稿後,她又聯係了劉強,請他幫忙補充光伏電站的技術講解部分;又找到加工廠負責人陳誌遠,請他提供關於合作社運營的具體數據和經驗總結。 幾天後,李曉燕帶來了一個好消息:“省外辦同意為我們撥款一筆專項經費,用於培訓基地建設和講師團隊培養。另外,他們還推薦了幾位資深外事專家,可以協助我們設計接待流程和課程安排。” 林婉兒聽後精神一振:“太好了!我們得儘快啟動講師選拔計劃,優先從村乾部、技術人員、教師中挑選合適人選,再結合高校資源進行係統培訓。” 與此同時,村裡也開始忙碌起來。加工廠騰出一間大教室作為培訓教室,牆上貼滿了各國代表團來訪的照片和感謝信;光伏電站設立了實訓基地,供學員實地觀摩太陽能發電係統;文化廣場新增了多語種標識牌,並設置了“鄉村故事角”,由村民輪流講述自己的變化經曆。 一個月後,第一期“青鬆村國際鄉村發展培訓班”正式啟動。來自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等十多個國家的政府官員、非政府組織代表、鄉村帶頭人陸續抵達。 林婉兒親自擔任開班儀式的主持人,她用流利的英文致辭:“歡迎各位來到中國河北省青鬆村。這裡曾經是一個貧困落後的山村,但在全體村民的努力下,我們實現了綠色轉型、產業升級和教育振興。今天,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平台,把我們的經驗和教訓分享給大家,也希望你們在這裡有所收獲。” 隨後,趙建國、王秀蘭、劉強等人分彆圍繞各自領域進行了專題授課。村民們也被動員起來,紛紛走上講台,講述自己如何從靠天吃飯到自力更生的故事。 一位來自非洲某國的代表團團長激動地說:“我們國家也有類似的村莊,但一直找不到出路。青鬆村的經驗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尤其是清潔能源的使用和合作社模式,非常值得借鑒。” 培訓期間,林婉兒還組織了一場“世界鄉村對話”活動,邀請各國代表與村民麵對麵交流。活動現場氣氛熱烈,孩子們用英語向外國客人介紹家鄉的變化,老人們講述了過去艱苦的日子,以及現在的幸福生活。 培訓結束後,許多代表紛紛表示願意與青鬆村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甚至有人提出希望將青鬆村的經驗帶回本國推廣。 臨彆之際,一位來自南亞的年輕女官員緊緊握住林婉兒的手:“林主任,謝謝您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性。回去後,我要把您的故事講給我的村民聽,讓他們也知道,改變命運並非遙不可及。” 送走最後一支代表團後,林婉兒獨自一人走在村道上。夕陽灑在田野上,空氣中彌漫著稻穀的清香。她望著遠處的山巒和光伏電站的藍色屋頂,心中滿是感慨。 她知道,這隻是個開始。 當晚,村委會召開總結會議,大家都興奮不已。 “這次培訓班反響很好,說明我們的經驗確實有價值。”趙建國笑著說,“不過,我們也發現了幾個問題,比如課程時間安排有些緊張,個彆內容還不夠深入。” “還有就是,翻譯人員不夠穩定。”李曉燕補充道,“有些課程因為臨時換人,影響了效果。” 林婉兒認真聽著,點頭道:“這些問題我們都要認真總結,不斷完善。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第一,優化課程設置,確保內容實用、係統;第二,加強講師培訓,提升他們的表達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第三,完善接待流程,提高服務質量。” 王秀蘭笑道:“我覺得還可以增設一個‘村民代言人’機製,讓一些口才好、表達能力強的村民參與到講解中來,這樣更有親切感。” 林婉兒眼前一亮:“這個主意不錯!我們可以從各年齡段中挑選代表,定期培訓,讓他們成為青鬆村對外宣傳的重要力量。” 會議結束時,窗外已是繁星點點。林婉兒走出村委會,抬頭望向夜空,心中升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堅定。 她知道,未來的路還很長,但她不再孤單。因為她身後站著整個青鬆村,還有無數渴望改變命運的村莊。 她拿出筆記本,在封麵上寫下一句話: “讓世界看見中國鄉村的力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