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梨煮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54章 張繡選擇,鄒氏心意,三國:掠奪詞條,從商賈到帝王,棠梨煮雨,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宛城,現為張繡所占據。

當年在虎牢關,張塵率領諸侯聯軍攻破關口,守將張濟死戰不降,眼見就要死於亂軍之中,張繡親率洛陽三萬步卒趕來救援。

張塵念張繡是個英雄,又是趙雲師兄,不忍加害,故放了他叔侄倆一條生路,並勸說張繡認清形勢,及早脫離董卓。

張繡從之,便率軍自行離去,來到宛城立足。

張塵想起,在正史之中,張繡後來也是占據了宛城。

這與曆史似乎並無太大改變。這麼說來,那位鼎鼎大名的“毒士”賈詡,此時應當也在張繡帳下了。

這個賈詡,可不是一般人物。此人智計過人,算無遺策,然一生謀算,皆為利己,且所行計策奇毒無比,故稱“毒士”。

反攻長安、淯水攻曹、反間馬超韓遂……這每一計的背後,無不血流成河。

此人,必須得到,若不能為我所用,則必殺之!

兩日之後,張塵率軍起行,直奔宛城,駐於淯水之畔。

淯水,正是史書上記載,曹操兵敗宛城之地。

不過,張塵可不會重蹈曹操的覆轍。

畢竟,他沒有那魏武遺風的癖好,對鄒氏,他不感興趣。

洛陽以南,宛城。

張繡此刻正憂慮不已。

張塵奉天子聖諭,率十萬大軍,收複司隸。短短半個月內,已先後收複滎陽、洛陽,如今陳兵淯水,兵鋒所向,直指自己的宛城。

張繡急忙召軍師賈詡,商議對策。

不多時,一個身穿玄色長衫的中年文士走了進來,躬身拜道:“將軍。”

此人看似四十來歲,正是張繡帳下的軍師,涼州武威人士,名喚賈詡,字文和。

賈詡本是涼州人士,與董卓部將段煨乃是同鄉。起初,賈詡投奔於他,但段煨疑心深重,他素知賈詡之才,怕他日後奪權,因此,雖然麵上禮遇有加,實則處處提防。

賈詡看出段煨所想,心不自安,於是萌生脫離之意。此時,正逢董卓另一部將,張濟之侄張繡駐軍南陽,仰慕其名,有意相邀,於是賈詡便順勢投了張繡。

後來,洛陽之戰時,張繡為救張濟,與張塵對陣,後在張塵的勸說下脫離董卓,來到宛城駐紮,賈詡也一路相隨至今。

張繡正自愁眉不展,見賈詡到來,忙道:“文和,張塵十萬大軍陳兵淯水,意圖謀我宛城,依你之見,該當如何應對?”

賈詡輕歎一聲道:“為今之計,恐怕隻有一法。”

“什麼?”張繡忙道,“文和快講!”

“投降。”

“什……什麼?!”張繡聞言大驚,“我有八萬將士,城中糧草足可支應一年,何至於投降?”

賈詡勸道:“張塵勢大,已占半壁江山。半個月前,兗州曹操公開表示,尊奉天子號令,後朝廷敕旨,加封其為大將軍,兗州牧,濮陽鄉侯。將軍不明白此為何意嗎?”

張繡疑惑地搖了搖頭。

“張塵奉迎天子,以令天下諸侯,尊奉天子,便是尊奉張塵。”賈詡道,“曹操已降張塵,隻是他礙於麵子,不肯明言罷了。”

“什麼?!”張繡聞言,頓時臉色一變。

賈詡又道:“宛城,東鄰兗州,西接函穀,南抵荊豫。東麵,曹操已歸降張塵。西麵,呂布雖弑殺董卓,但其部下多為董卓舊部。將軍當日將兵馬調離,致使董卓大敗,已經與他們交惡,如今,更不可能依附呂布。那便隻有北麵張塵,和南麵的袁紹、劉表,孰強孰弱,豈非一目了然?”

張繡思慮片刻,問道:“若我聯合袁紹、劉表,可有把握與張塵一戰?”

賈詡搖了搖頭,道:“劉表,乃漢室宗親,袁紹,四世三公,而將軍昔日卻是逆賊董卓的部下。這二人極重名聲,斷難與將軍結盟,即便真的結盟,恐也不是出於真心。倒是張塵,當年在洛陽有恩於將軍,將軍若歸降於他,想來他定不會為難我等。”

張繡聽罷,仍是心有不甘地道:“可是,我們有八萬人馬……”

“張塵麾下何止百萬?將軍區區八萬人馬,能有何為?不如效法曹操,歸降張塵,定也能封侯拜將!”

聽得賈詡如此說,張繡不由沉思片刻,道:“好!就依文和所言,有勞文和替我到張塵軍中一行,表明我欲歸順之意。”

賈詡俯身一拜,道:“屬下遵命。”

說罷,賈詡轉身告退,徑往張塵淯水大營而來。

賈詡走後,張繡即喚大將胡車兒前來,令其整頓軍馬,清點軍械糧草,以備歸順一事。

吩咐停當,張繡感覺有些疲累,便獨自坐在書房的臥榻上,閉目養神。

不知過了多久,張繡忽然嗅到一陣脂粉的芬芳,一睜眼,卻見書房中不知何時竟來了一人。

那是一位身穿素衣的絕美女子,看年紀約莫二十幾歲,正笑意盈盈地看著張繡。

“嬸嬸!”張繡一驚,連忙起身,道:“嬸嬸幾時來的,我竟不知。”

那女子笑了笑,端起身旁桌案上的一隻白瓷碗,柔聲道:“繡兒,這幾日見你愁眉不展,想是遇到了什麼為難之事。嬸嬸一介女流,也幫不上你,燉了碗參湯給你,趁熱喝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三國:掠奪詞條,從商賈到帝王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三國:掠奪詞條,從商賈到帝王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