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梨煮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4章 宮中驚變,三國:掠奪詞條,從商賈到帝王,棠梨煮雨,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幾人計議停當,趙忠即刻召集了五十名刀斧手,埋伏於長樂宮嘉德門內。

一切部署停當,張讓等十常侍隨即來到何太後寢宮,跪伏哭泣道:“娘娘救命!大將軍欲殺我等,已矯詔令董卓、丁原等人進兵洛陽,萬望娘娘垂憐賜救!”

何太後自知兄長與十常侍之間的宿怨,於是指責幾人道:“皆因爾等往日所行不端,才有今日之禍!”

“娘娘教訓的是。”張讓忙道,“奴婢等亦知往日不加收斂,開罪了大將軍,如今悔恨無及,萬望娘娘垂憐,看在奴婢等人對先帝及陛下儘心儘力的份上,救我等性命!”

何太後見狀,心有不忍,加之平日張讓等人確也儘心伺候,又私下塞了不少好處給何家,於是便道:“事到如今,你們可持哀家手諭,前往大將軍府誠心告罪,可免殺身之禍。”

一聽這話,幾人登時跪倒一片,皆痛哭道:“大將軍虎威赫赫,奴婢們若登門謝罪,必死無疑!敢請娘娘垂憐,召大將軍入宮一見,我等當麵謝罪,娘娘也好從中說情。若大將軍仍不肯寬宥,我等……我等便在娘娘麵前自請處置,絕無怨尤!”

“也罷,既如此,來人,宣大將軍入宮覲見。”何太後道,“爾等放心,有哀家在,定保爾等無事。”

“多謝娘娘。”

大將軍府中,何進得何太後傳召,正欲進宮,卻有主簿陳琳、中軍校尉袁紹、典軍校尉曹操等人勸諫,說必是十常侍之謀,不可輕往。

何進隻覺那十常侍已是待宰羔羊、砧板魚肉,哪裡在乎,當即不聽眾人勸諫,便要入宮。

眾人見苦勸無果,袁紹、曹操隻得各自點兵,著袁術領之,於宮門外接應。袁紹、曹操則親自護送何進至長樂宮前。

不多時,黃門傳旨,說太後隻召何進一人,其餘人等,皆不許入。袁紹、曹操無奈,隻得在此等候,何進則滿不在乎,隻身一人入宮。

豈料,才至嘉德殿前,便見張讓等人迎出。隻見其個個麵露陰鷙之色,何進不禁覺得脊背發涼,有些毛骨悚然。

張讓冷笑一聲,厲聲斥責何進諸般大罪。何進大怒,正要發作,張讓早一聲喝令,左右刀斧手齊出,何進欲要逃離,奈何宮門已閉,哪裡走得脫,轉眼便被亂刀砍死。

袁紹、曹操等人見何進久未出來,心中大急,袁紹提劍朝宮門大喊。不多時,宮牆之內擲出一物,眾人視之,竟是何進首級!

緊接著,宮牆之內,便有太監的聲音傳來:“何進謀反,今已伏誅!陛下仁善,一乾脅從者不再追究,爾等速退!”

袁紹聞言,登時大怒,拔劍厲喝道:“好個奸宦,竟敢擅殺朝廷命官!左右,隨我殺進宮去,誅除奸宦,為大將軍報仇!”

一聲令下,眾軍群情激奮,袁紹部將吳匡,在宮門外放火造亂。袁紹、曹操、袁術等人則引兵闖入宮禁,但見宦官,無論大小,儘皆殺了。

一時間,宮中火焰衝天,喊殺聲,哀嚎聲,此起彼伏,更有宮人倉皇奔逃,場麵頓時大亂。

此時,洛陽城門口,一隊兵馬急行而至,約莫千人,守城士卒見狀,急忙喝止,道:“站住,爾等何人所部,無令不得進京!”

隻見眾軍之中,當先站出一將,從懷中取出大將軍府印信,道:“我乃西涼刺史董卓大人麾下,先鋒李傕是也,我家大人奉大將軍之命,入京誅殺閹宦,如今十常侍作亂,爾等還不速速開城!耽誤了大將軍的大事,你有幾個腦袋!”

守城士卒聽罷,不由大驚,又見來人所持的,確是大將軍府的印信,當下不疑有他,連忙開城。

李傕遂引兵入城。入得城中,拐至一條巷口,李傕拿出一張地圖,隻見那依稀是一張洛陽城的布局圖,上麵有幾個地方還用紅色圈圈勾勒了出來。

李傕叫過一員副將,指著圖上的圈圈說道:“你帶些人,去這幾個地方,但見財物,全部運走!敢有阻攔者,殺!”

那副將領命,當即拿了圖紙,帶上二三百個軍士徑自離開。

“剩下的人,跟我來!”

李傕說罷,率領著剩餘軍士,當即殺奔宮中而來。

此時的皇宮,早已混亂不堪,到處都是宦官的屍首,血跡斑駁,慘不忍睹。

李傕從懷中又取出一張地圖,看罷,便對眾人指了指方向,一路直奔嘉德殿而來。此時宮中已亂,宮人四散奔逃,哪有人敢靠近這些兵卒,但有靠近者,李傕也不問其他,但見頜下無須,立時斬了。

嘉德殿乃是皇帝議政、批閱奏折之所,此時宮中大亂,哪裡還有人來。

李傕引兵徑自而入,來到龍案之前,赫見桌案右角處擺放著一個四四方方的錦盒。

李傕打開錦盒,取出其中之物,又從懷中取出一隻藍色錦囊,從中拿出了一張紙來。

那紙上畫著的,正是一枚印章。

李傕細細比對一番,隻見印章上雕琢的圖案,與圖上所畫彆無二致,其通體為玉石雕琢,隻有一角是以黃金鑲補。再觀察印章上所刻文字,赫然正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喜歡三國:掠奪詞條,從商賈到帝王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三國:掠奪詞條,從商賈到帝王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