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31章 鹽州走私商人案的餘波(第一更),自古紅樓出才子,晴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731章

“乖乖,這片鹽湖可真不小……”王洋在高坡之上勒住了馬頭,打量著那片被純淨的白色和幽深的藍色交圓的大地,嗅著那隨著大風吹過來的鹹腥味,不禁砸舌言道。

而且當你仔細觀察之後,就會覺得用白色來形容並不恰當,似乎有些偏烏、偏青。而這裡,就是有烏池之稱的鹽池,此池鹽味鹹中帶鮮,且顏色泛青,被捧為鹽之極品,又被世人讚之為青鹽。

“我鹽州共有大小鹽池二十一口,其中,又以盛產青鹽的烏池和產白鹽的白池產量最大,質量最優。兩池年產量約為五萬石(擔)占到總數的四分之一。”

“現如今,因為戰爭的緣故,鹽州的諸多鹽池都已經停工了近兩個月的光景……”王洋身邊的,正是那高俅這位鹽州通判。

看著這些人跡寥寥,諾大一個烏池旁邊。雖然仍舊聳立著不少的院落與住所,還有許多的製鹽工具,但是早已經就人去樓空,顯得十分的凋零,讓高俅心疼得不行。“停工了兩個月,這得損失多少錢……”

“是不少,重要的是鹽啊,王某可是向陛下打了保票的,鹽州的青鹽,除了十分之一由鹽州留存自售之外,其餘青鹽,一律押解京師,另外,鹽州還需要保證我大宋陝西路和京兆府等地的全部用鹽……”王洋也很無奈,不過他所注重的不是錢,而是鹽。

鹽州的產鹽,不像蜀中,靠的是掘井煮鹽,這裡這些天然的鹽池,所耗的人工與費用低得驚人,重要是的其鹽產量還有其質量都十分的優秀。

過去,鹽州所產之鹽,十之七八都會成為走私品,流入大宋,從富庶的宋國富人階層的身上獲取暴利。

但是現如今,隨著鹽州被大宋所控製,而這些鹽池,自然也就成為了大宋的,按照過往的慣例,鹽業的生產一般不由地方掌握,而是由朝庭直管。

但是,現如今朝庭一直在尋找一位適合前往鹽州主管鹽州鹽場的官員。但問題是,有人敢來嗎?王洋的赫赫凶名,特麼的跟人懟起來,從來不會管對方的身份。

這給朝中的諸位臣工一個印象,那就是這家夥隻會跟那些武將能夠打成一片,又或者是跟那些脾氣古怪的官員能夠臭味相投,至於一般的官員嘛,嗬嗬……

他不會去遵守官場的規矩,更不會默認官場的潛規則。之前的那些因為鹽州被大宋奇襲所奪取,而被困塞於鹽州的那些商人們,沒有一個能夠跑掉的。

但問題是在這個官本位的年代,又有哪一個無權無勢的商賈敢於去做大型走私生意,可以將來自鹽州的青鹽堂而皇之的賣到京兆府甚至是東京汴梁。

所以,因為王洋這貨正義感暴棚,將此事不僅僅捅到了蘇東坡這位陝西路經略安扶使那裡。更把事情給直接捅到了血氣方剛的少年天子趙煦的跟前。

這讓趙煦這位少年天子瞬間就繃不住了,當時看了王洋的書信後,就嚴旨直抵陝西路,要求徹查,務必一定要將所有走私商人的背景給查出來,嚴加懲治。

在那之前,少年天子趙煦決定繼續隱忍,為的就是想要看一看,到底有多少官員暗涉於其中。

蘇大學士一向就是一位嫉惡如仇的忠直君子,但是論及審訊,他很有自知之明,決定將這個重任交由王洋這位渾身直冒壞水的年輕才俊。

在王大官人那來自於二十一世紀的文雅而又高尚並且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的刑訊逼供手段的審問之下。

就沒有哪一位走私商人能夠在王大老爺教導出來的那幫子刑訊高手的盤問審訊之下,支持超過三天半的。

很快,隨著這些商人們竹筒倒豆子一般的將各自的線人或者是後台一一供出,又將他們的走私生涯,以及他們的走私渠道,以及被他們收買的官員身份,官階,職務等等。

隨著商人們的紛紛招供,名單之上的官員越來越多,甚至多到了王大官人自己都覺得牙疼,不得不向蘇東坡這位老司機請示。

而蘇東坡得見之後,一麵繼續著令王洋繼續嚴查,一麵開始構思奏折,最終審問完畢之後,牽涉到的大大小小的官員總計達到了一百三十七名,其中陝西路官員六十四位,京兆府三十八人,而京官雖然隻有十九人,但是,五品以上的高官,就多達十四人。

而蘇東坡果然是一位十分優秀的,向來不會有任何顧及的地圖炮高手,直接就將奏折,連同罪狀一同遞往東京汴梁,至於這些商人,也全部都押解在了環州的監牢之中,等待處置。

隨著一百三十七名官員牽涉到這一起鹽州走私商大案之中,再加上天子的刻意不隱瞞和有意縱容。

絕對是天下震動,聳人聽聞之極,可謂是大宋立國,有史以來影響最為巨大的一起走私案件。

而且這其中,還包括著大批的平日裡在百姓與官員圈子裡邊名望俱佳的一幫能臣乾吏,又或者是顯得忠誠耿直,仿佛是前唐時的魏征轉世的忠臣……

總之,都變得聲名狼藉,甚至不少在京師的官員的府邸都被某些搗亂份子潑大糞啥的。

雖然朝庭重臣之中,涉事官員的占比不足十分之一,但問題是,僅僅是這麼一起案件。就牽涉出這麼多,就足以證明你們這些家夥怕是也好不到哪兒去。

可以說,滿朝的重臣都感覺到了那些百姓們的目光和議論所帶來的那種極其沉重的壓力。

而這樣的壓力,更是促使了大理寺、刑部和禦史台更是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更不敢再稍有徇私,因為那樣一來,很有可能自己也會被當成同黨論處。

誰也不敢在這個非常時期再做什麼不合適宜的事情,即便那些陸續被押到了東京汴梁大牢之中的官員們,有不少與那些走私鹽商有間接關係的想的是怎麼斷尾求生。

而那些與走私鹽商是直接關係,甚至可以說他們的家眷,或者是家奴都在參與走私鹽暴利行業的這些官員直接就麵如死灰,心喪若死。

在被關押入大牢的第二天,就有三名官員意欲自縊,不過幸好三司會審之初,就已經料到了會出現這樣的突發狀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靈異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