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非是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1章 褐矮星,藍藻一號,開局帶AI流浪宇宙,月非是月,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整支前往橄欖枝文明的艦隊由天宮號作為主艦,4艘萬米級旗艦作為次艦。

其餘23艘7000米級戰列艦、15艘5000米級護衛艦、12艘3000米級巡星艦、18艘2000米級驅逐艦,並擴充了20艘1000米級偵察艦、5艘5000米級能源艦、36艘500米級先鋒艦。

這基本是現在文明聯邦中一支艦隊的配置。

整個文明聯邦現在擁有這樣的主戰艦隊共17支,一共2278艘戰艦。

同時文明聯邦的內部還配備了6支預備艦隊,以次旗艦作為主艦,搭配10艘戰列艦,6艘護衛艦,20艘巡星艦,30艘驅逐艦,共計402艘戰艦。

這些都是現在文明聯邦的主要戰力,其餘500米以下的作戰飛船和戰機不計其數。

在未知星域中航行了7光年,艦隊遇到了第一個恒星係。

這個恒星係並未被命名過,因為它太過黯淡,是顆“失敗的恒星”,也被稱之為褐矮星,其相較於恒星,更比較像是巨型氣態行星,因此褐矮星也叫做次恒星,並非真正的恒星。

由於本身的質量太低,可能隻有太陽的1%~7%,以至於無法完成核聚變,其表麵溫度最高也難超越2727攝氏度。

有些小型的褐矮星其表麵溫度甚至接近“室溫”,即人類能夠生存的溫度範圍。

雖說如此,但恒星畢竟是恒星,質量最小也有木星的幾倍甚至幾十倍,並且也能夠發光發熱,比表麵溫度-100攝氏度的巨行星來說還是舒適不少的。

在嚴夏視野中的就是一顆直徑為67萬公裡(太陽為139萬公裡),質量僅隻有太陽3.67%的褐矮星。

“這顆褐矮星擁有13顆衛星,其中最大的一顆質量是地球的72.54%,第二大的行星質量是地球的30.11%。”

“13顆恒星中還有比較豐富的水和甲烷資源,這個次恒星星係具有一定的開發價值,最大的一顆行星靠近宜居帶,表麵溫度可以達到-150攝氏度以上,算是差強人意吧。”

Ella指出了一些這個次恒星星係的優缺點,不過對於嚴夏來說,這還算是靠譜的第一站。

“那就讓人去開發,作為一個前哨站就可以了。”

“這顆褐矮星具有豐富的氫資源,可以發展一下核聚變能源,戴森雲就不用了,褐矮星的光芒和熱量都太低,不管是光電還是熱電利用效率都太低,大規模開發連成本都賺不回來。”

“對了,我聽說文明聯邦內出現了幾個星係開發公司,已經做到十億能源幣級規模了。”

“以後可以將矮行星直接出售給這些公司,他們應該很樂意接受。”

文明聯邦內任何恒星係都是屬於文明聯邦的,不會屬於個人。

嚴夏算是再創一個先河吧。

將價值低的褐矮星出售出去,可以增強那些公司探索星空的信心。

現在探索星空對於探索者來說利潤非常豐厚,但對於龐大的公司來說,利潤率還是有些太低了。

若能夠擁有一個恒星係,儘管隻是次恒星係,也足以讓許多公司、財閥趨之若鶩。

“將這顆褐矮星命名為sc-1,絲綢之路的第一站。”

“繼續前進。”

嚴夏並未在這裡留下士兵去開發。

其一這裡太貧窮,其二是此處距離文明聯邦較近,等Ella將信息傳回去,將這個次恒星係拍賣給那些公司財閥,它們自然會在一百年內跑過來開發,甚至有可能將大量資源轉移到這裡,將這裡作為它們的老巢。

那些公司或者說財閥會覺得這樣就可以脫離文明聯邦的管控。

但對於嚴夏來說這不算什麼,隻需要將這些地方全部納入文明聯邦的星域內,那麼它們想的東西也就隻是笑話罷了。

……

第二站相對比較近。

sc-2是一顆比較大的紅矮星,其表麵溫度為4600攝氏度,質量大概隻有0.27個太陽,是比鄰星的2倍多一點。

唯一可惜的是這個恒星係隻有一顆行星,質量也隻有1.2個地球大小。

不在宜居帶這個是可以解決的,隻需要糾正一下位置就可以了。

好消息是這顆行星上有水。

其實也並不奇怪,氫和氧本身就是宇宙中常見的元素,特彆是氫,目之所及的大部分恒星主要物質都是氫,其豐度在宇宙中占比是第一,而氧同樣如此,隻排在氫和氦之後。

也可以說地球上的生物依賴水,呼吸氧,這本身就是必然的事情。

就如同現在文明聯邦內的9個文明,除了人類文明還有其他三個文明的生物呼吸氧氣。

到此時文明聯邦確認的文明生物有11個,這11個也全部都是碳基生物,因為碳在宇宙中的豐度排名第4,在氧的後麵。

嚴夏倒是希望遇見一些彆樣的矽基生命。

但這實在困難,矽基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太低,雖然其豐度排名在第8位,但其結構過於簡單、化學鍵連接性差、不能儲存能量、新陳代謝緩慢到可以忽略不計,這也限製了矽基生命的智力上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喜歡開局帶AI流浪宇宙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開局帶AI流浪宇宙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靈異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