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正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0294 願投六郎門下,大唐協律郎,衣冠正倫,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張岱因恐英娘再被氣出個好歹來,於是便讓人先把業已淚流滿麵的英娘引出廳堂去,然後他才又走到這薑行威麵前來,口中怒聲道:“薑某之前拋妻棄女已是大惡,今日登門既非重續前緣,又為何事?
我阿姨於我有撫育
張岱走出大明宮時,天色尚早,晨霧未散,空氣中夾雜著昨夜細雨的濕潤。他深吸一口氣,頓覺神清氣爽。協律郎之職雖非顯赫,卻意味著正式踏入禮樂之門,亦是通往仕途的一塊重要基石。
裴仲堪與他並肩而行,神色平靜,眼中卻掩不住一絲得意:“看來聖人果然不拘一格,選的是真正通曉禮樂之人。”
張岱微微一笑,道:“你我皆知,此番勝出,並非全憑文采,而是對禮樂之道的理解更為關鍵。”
裴仲堪點頭:“正是如此。若隻是辭章華麗,未必能入聖人法眼。今日所試,實為‘識’與‘才’並重。”
兩人邊走邊談,一路回到集賢書院。書院中早已沸騰,眾人紛紛議論著昨日殿試結果。有人欣喜若狂,有人黯然神傷,更有人圍在張岱與裴仲堪身旁,追問殿上問答情形。
“張兄,聽說聖人親自問了你不少?”一位考生忍不住問道。
張岱淡淡一笑,道:“不過尋常對答罷了。聖人關心的是我們對禮樂本意的理解,而非詩辭工拙。”
另一位考生皺眉道:“那豈不是說,我們平日所學的應製文章,反倒無用了?”
裴仲堪搖頭笑道:“非也。應製之文仍是基礎,但若僅止於此,便難登大雅之堂。真正的禮樂之才,需有識見、有胸襟、有變通之智。”
話音未落,忽聽一陣急促的腳步聲傳來,隻見一名書吏匆匆奔入書院,手中持著一份黃榜,高聲道:“聖旨已下,協律郎名單已定,諸位請上前觀閱。”
眾人聞言,立刻湧向榜前。榜單之上,赫然寫著張岱、裴仲堪、李元昭等二十人姓名。每一名後皆附有簡要評語,或稱其“通禮樂之意”,或讚其“辭義兼美”。
張岱望著自己的名字,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自己雖已得此殊榮,但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數日後,協律郎們齊聚太常寺,接受正式任命。太常卿親自召見眾人,宣布聖人旨意:將於明年春歸京謁五陵,屆時需由這批新任協律郎參與編訂禮樂,協助太常寺製定儀典。
“你們既是聖人選中的禮樂之才,便須以禮為本,以樂為用。”太常卿言辭懇切,“此次任務,不僅關乎儀典之莊重,更關乎朝廷威儀與社稷安定。”
張岱等人肅然聆聽,齊聲應諾。
會議之後,眾人被分派至不同部門,分彆負責禮儀、樂律、辭章等事務。張岱被安排至樂律司,與幾位老臣共事,學習曆代禮樂製度,並參與修訂宮廷樂曲。
初入太常寺,張岱便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這裡不僅有繁複的禮製條文,更有千年傳承下來的樂譜、樂器、舞儀,皆需熟記於心。每日清晨,他便隨師研習《周禮》《禮記》,午後則前往樂署,聽奏古曲,辨析節拍,甚至親自練習擊鐘、鼓、笙、簫等樂器。
一次,他在樂署練習時,因節奏把握不準,被一位年長的樂官訓斥:“協律郎之名,非是虛設。若連基本節律都掌握不了,何以輔佐聖人製禮作樂?”
張岱羞愧難當,卻並未氣餒。他暗自立誓,務必要將樂律之事鑽研透徹。自此之後,他每日練琴至深夜,反複揣摩古曲韻律,甚至請教民間樂師,以求融會貫通。
與此同時,裴仲堪亦在禮儀司勤奮學習,二人雖各司其職,卻仍時常互通心得,彼此勉勵。
轉眼間,冬去春來,聖人即將啟程歸京,謁五陵之期臨近。太常寺上下忙碌異常,協律郎們更是日夜趕工,編排儀典、演練樂舞、撰寫祝辭。
張岱被指派為《下之回》樂章的主修者,負責調整曲調與歌詞,使之更契合帝王歸京的莊嚴肅穆之感。他翻閱大量典籍,參考漢魏舊曲,最終在原有旋律基礎上加入新的節奏變化,使整首樂章既承古意,又具新聲。
演練當日,聖人親臨觀禮。張岱站在樂台之上,指揮樂隊演奏《下之回》。隨著鐘鼓齊鳴,樂聲悠揚,群臣肅立,氣氛莊重。待樂畢,聖人麵露滿意之色,向身旁太常卿點頭示意。
禮成之後,聖人召見協律郎,親自嘉獎。張岱因《下之回》改編得體,被賜緋袍一襲,升為從六品協律郎副職,協助太常卿處理日常事務。
裴仲堪亦因在禮儀司表現突出,被委以重任,負責起草皇帝祭祖時的祝辭。
授職儀式後,張岱與裴仲堪再度相逢於集賢書院舊地。兩人相對而坐,舉杯暢飲,回首往昔,感慨萬千。
“昔日我們不過是寒窗苦讀的學子,如今竟能親身參與國家大典,實在令人難以置信。”裴仲堪歎道。
張岱端起酒杯,輕輕一碰,笑道:“禮樂之道,貴在傳承。我們雖已入門,卻仍有萬裡之遙。”
裴仲堪點頭:“正是。聖人恢複禮樂之製,必非一時之舉。今後朝堂之上,禮樂之才必將愈加受重。”
張岱望向遠方,目光堅定:“願你我皆不負聖恩,不負初心。”
夜風拂過,吹動簷角銅鈴,清音回蕩,仿佛訴說著一段屬於他們的傳奇,正悄然展開。
張岱自太常寺歸來,已是夜深。他步履雖緩,眉宇間卻透著一絲疲憊後的釋然。今日,《下之回》的演奏終得聖人首肯,而他也終於從一名初入禮樂之門的新進協律郎,逐漸被認可為可堪大用之人。
然而,張岱心中清楚,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歸至府邸,張岱未及更衣,便命仆人取來幾案與紙筆,將白日所思所記一一整理。《下之回》雖已定調,但聖人之意,未必止於此曲。朝廷禮樂改革之風已起,未來或有更多新製需出己手。他不敢懈怠,亦不願僅以舊章為依,而是希望能在繼承古意之餘,融入今世之變。
正沉思間,忽聞門外傳來叩門聲。
“張兄可在?”熟悉的聲音傳來,正是裴仲堪。
張岱起身迎門,見裴仲堪神色凝重,知其必有要事,遂請其入內。
“我剛從尚書省回來。”裴仲堪落座後,低聲道,“聽聞聖人有意在謁五陵之後,於明堂舉行大典,重新厘定郊廟之禮,並命禮部與太常寺共議新製。”
張岱聞言,眉頭微皺:“此事非同小可。若真如此,意味著禮製將有一番大變革。”
裴仲堪點頭:“正是。聖人之意,似欲借此次大典,重塑禮樂之本,以昭示新政氣象。”
張岱沉吟片刻,道:“若此議成行,我們這些協律郎,恐怕也難以置身事外。”
裴仲堪目光微閃:“我正是為此而來。你我皆通禮樂之道,又受聖人親選,若能在此議中有所建言,將來仕途便可穩中有進。”
張岱緩緩點頭:“不錯。不過,禮製之事,牽一發而動全身,稍有不慎,便會惹來非議。”
裴仲堪笑道:“所以,我才來找你商議。你素來心思縝密,若能先一步提出可行之策,必能在眾臣麵前脫穎而出。”
張岱略作思索,道:“禮者,理也;樂者,和也。若欲革新,當以‘合乎天地、順乎人心’為旨。我以為,應在傳統之中求變,而非全盤推翻舊製。”
裴仲堪撫掌稱善:“妙哉!若能以此立論,輔以曆代禮製演變之例,再結合今世所需,想必能打動諸臣。”
兩人徹夜長談,直至東方既白,方各自歸去。
數日後,禮部果然召集太常寺諸臣,就明堂大典之禮展開討論。張岱作為協律郎副職,亦受邀列席。
殿中群臣濟濟一堂,各執己見,爭論不休。有人主張恢複周禮,有人則力主刪繁就簡,更有甚者,提議完全廢除舊製,另起爐灶。
張岱靜坐一隅,細聽眾人之言,待時機成熟,方才起身拱手道:“諸位大人所言皆有道理,然禮樂之製,關乎國體,不可輕率更易。”
眾人目光齊集於他。
張岱不卑不亢,繼續道:“禮者,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樂者,和人之性,以成天下之和。若一味複古,則失之泥古;若儘棄舊章,則無以為繼。臣以為,應取古禮之精義,融今世之實情,使禮製既不失其本,又能順應時勢。”
此言一出,殿中一時寂靜。
禮部尚書李林甫微微頷首,問道:“那你可有具體建議?”
張岱早有準備,取出早已寫好的奏稿,呈上禦前:“臣以為,明堂大典,應以‘尊祖配天’為核心,祭儀當循漢唐舊製,然可酌情增減。譬如,樂章之中,可加入今世之辭,使文辭更為貼近當今百姓心聲;舞儀方麵,亦可借鑒民間雅俗之舞,以顯朝廷親民之意。”
聖人聽罷,眼中閃過一絲讚許之色:“此議甚佳。朕亦以為,禮樂之道,貴在因時製宜,不可拘泥。”
最終,張岱之議被采納,他亦被委以重任,負責編訂明堂大典中的樂章部分。
任務既定,張岱便全身心投入其中。他日夜研讀古籍,查閱曆代樂譜,甚至親自走訪民間樂師,采集各地民歌,力求在傳統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
一日,他在城南訪得一位老樂工,曾為玄宗朝宮廷樂師,年邁退隱後,仍精通音律。張岱與其促膝長談,受益匪淺。
老樂工感慨道:“當年宮中樂章,皆由詞臣撰寫,然真正動人之處,往往在於旋律與情感的交融。如今你既掌樂律,切莫隻顧辭章之美,而忘卻音樂本身之魂。”
張岱深受觸動,自此更加注重樂律與情感的契合。
數月後,明堂大典如期舉行。張岱所編樂章,融合古今,既有莊嚴肅穆之氣,又具親民之感,令百官稱頌,百姓感動。
聖人觀禮之後,親自召見張岱,賜金帛十匹,晉升其為正六品協律郎,兼禮樂顧問。
張岱跪地謝恩,心中明白,自己已真正踏入禮樂中樞,成為朝廷倚重之人。
然而,他也深知,身居高位,責任愈重。禮樂之路,仍在前方,等待著他繼續前行。
夜色漸深,張岱獨坐書房,望著窗外星河,心中思緒萬千。
他想起昔日書院之中,那輪明月下的孤影,與裴仲堪對坐窗前的低語。
如今,他已不再是那個對未來充滿迷茫的學子,而是肩負國家禮樂之責的協律郎。
他輕輕提筆,在紙上寫下四字??
“禮以載道,樂以傳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