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78章 滅亡箕子朝鮮(第十更),回到戰國當趙括,石堅,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就連朝鮮人自己都沒有想到,決戰的時間點會來的,如此的迅速。

正當趙謙在接見這位朝鮮國的使者之時,項燕還有王翦率領著5萬大漢國的兵馬,已經對朝鮮境內的各種城池發動了進攻。

由於火槍和炸藥這兩種可以說是跨越了時代的兵器存在,所以說大漢國軍隊的進攻是非常順利的。

事實上隻要占領了遼東半島的話,那麼再繼續向東進攻,難度就並不算太高了。

從遼東半島往東隻需要跨越過一道鴨綠江,就可以進入到朝鮮西部,相對來說地勢比較平緩的地帶,箕子朝鮮的都城平壤也就坐落在這裡。

真正會對大軍征服所造成困難的,其實是朝鮮半島東部一直延伸到難渡的那一道巨大的長白山脈餘脈。

但是這個時代的山脈之中,其實也都是一些野人,幾乎沒有任何文明的痕跡存在,所以說隻需要占領了西部的平原地區,就等於是事實上統治並征服了這朝鮮半島。

現在朝鮮國的所有城池也都基本上是坐落在西部的平原地區之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反而是方便了大漢國的軍隊進行征服。

項燕雙手抱在胸前,表情平靜的注視著麵前的城池。

距離一場驚天動地的爆炸,剛剛過去不到一刻鐘的時間,大漢國的士兵們一邊利用火槍壓製著城牆上依舊殘存的朝鮮兵馬抵抗,一邊開始,源源不斷的通過那個巨大的缺口湧入城池之中。

任何一個稍微有一些軍事常識的大漢國將領,站在這裡都可以得出相同的判斷,那就是這場戰爭已經結束了。

項燕開口對著身邊的王翦說道:“說起來還真有些奇怪,這些個朝鮮人的抵抗居然還相當的激烈,看起來他們居然已經被我們大周王朝趕到了如此偏僻的地方,但還是有一些個當年大商王朝的氣質在裡麵的。”

王翦嗬嗬一笑,開口說道:“其實吧,這些個朝鮮人雖然說名義上是商王朝的後裔,但是將軍你想一想,商人當年可是以經商而著稱於世的這個朝鮮國,確早就已經放棄了經商活動,換句話說他們早就已經拋棄了祖宗的東西了。”

項燕愣了一下,隨後笑了起來說道:“好像還真是這個道理。”

這裡其實就要說道商王朝的起源了,為什麼做生意的人要被稱為商人呢?

這其實就是因為當年商王朝的人是非常擅長做生意的,所以說到了後來當碰到了做生意的人之後,人們往往就習慣性的把這些人稱之為商人,即便是商王朝已經滅亡了將近一千年,這樣的稱呼也並沒有因此而改變。

這也就導致了當周王朝取代了商王朝之後,周王朝的統治者們認為商王朝就是不務正業,老是做生意沒有顧及到農業這個根本才會滅亡的,所以周王朝對於商業方麵的控製就相當的嚴厲,也就有了士農工商這個不成文的規定。

隻不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那些位於中原,本來就非常方便做生意的諸侯國,為了發展自己的國力,還是漸漸的把商業經濟又一次的做大了。

倒是一直位於關中這種偏僻地方,原本就不方便做生意的秦國才把周王朝統治者們的那一套理論貫徹到了極致,也就導致了後世的大秦王朝對於商業的壓製。

作為商王朝的後裔,現在的朝鮮國其實很早就已經完全斷絕了和中原方麵各大諸侯國之間的商業往來,從這一點來說,確實是已經拋棄了祖先的行當。

項燕想到這裡就笑著說道:“如果是按照這個理論來說的話,那麼這些朝鮮人其實就有福氣了,因為隻要等到他們成為了我們大漢國的指明之後,他們又可以在我們大漢國的境內自由的經商了。”

王翦笑了起來,不置可否。

這位大漢國將軍的目光越過了麵前的這座城池,朝著南方看了過去。

根據之前的漢國斥候們所傳回來的情報,在距離這個城池南邊大約七八十裡地的地方,那裡就是朝鮮國的都城了。

隻要攻破了那座都城,那麼朝鮮國也就可以宣告滅亡了。

要知道從開戰到現在,其實也不過僅僅半個多月的時間而已。

那麼短的時間就已經攻克了大半個朝鮮國的土地,而且很有可能會在一個月內徹底的平定朝鮮國。

這即便是對於如今如此強大的大漢國來說,也是一個相當值得稱道的速度了。

想到這裡,王翦的心神不由有些恍惚,他想起了在好幾年之前和趙括的那場見麵。

那個時候的王翦還是秦國的將軍,那個時候的趙括還是趙國的武信君,但也就是在那個時候趙括給了王翦一張世界地圖,告訴王翦真正的目標不應該是華夏人的內戰,而是外麵的星辰大海。

從那個時候起,王翦其實就已經慢慢的被趙括打動了,這才有了後來投降大漢國成為大漢國的一員,直到現在。

其實在選擇加入大漢國的時候,王翦雖然說心中相信趙括所形容的那個未來必然會到來,但是覺得那應該也是幾十年之後的事情。

可王翦萬萬沒有想到,才幾年的時間過去,現在的大漢國已經將勢力擴展到了中亞,並且朝著當年趙括形容的那個情形一路狂奔了。

想到這裡,王翦也是不由發出了一聲感慨:“當年陛下曾經和我說過,總有一天我們會征服這個世界。

沒有想到我們居然這麼快就已經征服了如此遼闊的世界,並且還在不停的快速前進著。”

項燕聽到了王翦的話之後,也是笑了起來,點頭說道:“誰說不是呢?

我其實也沒有想到,我們居然真的變得這麼快的就強大到了這種地步。

如果現在攤開我們的這個大漢國的疆域圖,你會發現,無論是當年的秦國還是楚國,對於我們現在大漢國的遼闊疆域而言,完全都是不值一提。

你甚至會覺得當年戰國七雄之間的那些個戰爭好像就是小孩子過家家的小兒科一樣,到現在你都完全提不起興趣了。”

王翦點頭,十分認同地說道:“你說的太對了,項燕將軍,我確實也是有這樣的想法。”

現在的大漢國論起疆域而言,比起之前的戰國七雄相加都要大了很多很多,站在大漢國的角度去看待當年的戰國七雄爭霸,真的是有一種大人在看小孩子打架的感覺。

項燕收回心思,因為這個時候城牆上已經傳來了一陣震天的歡呼聲,一麵紅旗正在城牆上冉冉升起。

這代表著一件事情,那就是這座城池的外牆已經完全落入了大漢國軍隊的掌控之中,考慮到這種城池的規模,隻不過也就是兩三萬人居住的水平,所以說這基本上等於這座城池已經被徹底占領了。

項燕長出了一口氣,對著身邊的王翦笑著說道:“我們趕緊占領完這座城市,然後繼續南下吧,聽說太子殿下已經馬上就要追上我們了,我們可得好好努力一下才行呢。”

王翦聽著項燕的話,目光也是微微閃動了一下。

其實從王翦的心中來說,他畢竟這些年來已經成熟了不少,也開始能夠站在政治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了。

就比如說,為什麼陛下偏偏要拍太子前來作為監軍,而且連續兩次開始都是作為王翦和項燕的監軍呢?

王翦覺得這或許是一個信號。

現在的王翦和項燕無疑就屬於是軍隊之中的實力派。

有著很好的未來,但是呢距離最頂層的職位又差了一些。

趙謙的話,同樣作為大漢國太子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身份,但是趙謙距離皇位當然也還是差了一個趙括。

從這個方麵來說,如果趙謙這個時候能夠和王翦項燕建立良好的關係,那麼等到將來趙謙登基之後,就可以把王翦和項燕提拔起來,成為下一代大漢國軍方將領的最高指揮官。

這樣一來的話,君臣之間的同舟共濟以及大漢國政壇之中的換代也就可以順利的完成了。

想到這裡有王翦也是暗自下定決心,或許過幾天之後應該要好好的拜訪一下那位還比較年輕的太子殿下。

……五天後。

趙謙站在船頭注視著麵前的滔滔大海,心潮起伏。

半個多月的船上生活,其實也讓趙謙改變了不少,原本白皙的麵容,現在也是曬得有些黝黑,整個人的精神麵貌也和之前大為不同。

如果說之前的趙謙更多的像是溫室裡的花朵的話,那麼經曆過這半個多月的船上生活,趙謙整個人的身上開始散發出了一種很堅定的意味。

趙謙覺得自己或許已經開始有些喜歡上這種海上的生活了。

漂泊在大海之上,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想去哪裡就去哪裡,這種生活對於趙謙過去的人生來說絕對是一種顛覆性的改變。

也正是因為如此,船上的生活才這麼的吸引趙謙,他在這些天裡並不是說單純的就待在船上,而是主動地前往船上的每一個角落,詳細的了解了腳下這座餘皇戰艦運作的每一個步驟。

毫不誇張的說,現在的趙謙其實已經成為了一個相對而言比較合格的戰艦指揮官,他所欠缺的也就僅僅是一些實戰經驗罷了。

至於趙謙身邊的趙政的話,感受就是截然相反了。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主要是因為趙政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毛病,那就是暈船。

正是因為這個毛病,所以趙政在上船之後,大部分時間都是躺在房間之中,幾乎沒有怎麼出門。

這也讓趙謙多少覺得有些遺憾,畢竟他是很想要在將來帶著趙政一起乘坐大海對這個世界進行探索的。

就在這個時候,一名大漢國的海軍將領走到了趙謙的麵前,畢恭畢敬地對著趙謙說道:“太子殿下,我們馬上就要準備登陸了。”

在聽到了這句話之後,趙謙下意識的抬起頭來注視著東方的陸地。

過了好幾秒鐘之後,趙謙才開口說道:“平壤城距離海邊還是有一段路程的吧,我們這些海軍要怎麼做呢?”

海軍將領顯然早就已經胸有成竹,對著趙謙說道:“我們可以順著大同江逆流而上,並不需要走多遠就能夠抵達平壤城了。

而且項燕和王翦兩位將軍現在也已經控製了大同江口,我們可以很快就能看見他們派來接應我們艦隊的人手了。”

趙謙聞言點了點頭,對於這個作戰計劃表示了認可。

事實上彆看趙謙是太子殿下同時還是監軍,但是他是一個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對於這些軍事上的事情是一律不摻和,隻采取一個旁觀的態度,也是算用學生的身份來進行學習。

果然,在片刻之後,當浩浩蕩蕩的軍隊抵達大同江口的碼頭之時,這裡確實是已經有了一隻大漢國的軍隊在守候了。

隨後艦隊在這裡把所有過於巨大的餘皇戰艦都留了下來,帶著其他的中小船隻一起繼續浩浩蕩蕩的沿著大同江逆流而上,朝著平壤城而去。

兩天之後,來知大漢國的海軍和陸軍完成會師,將平壤城給徹底包圍了。

在又一次的勸降被拒絕之後,趙謙看著麵前的項燕表情平靜地說道:“打仗方麵的事情全部都由將軍決定即可,不需要來過問我的意見。”

項燕要的就是趙謙的這句話,所以在得到了趙謙的答複之後,項燕也是立刻就下達了命令。

“全軍出擊,爭取在今天內就把這座城池給拿下來。”

雖然說在平壤城之中集中了整個朝鮮國能夠戰鬥的3萬多兵力,但是這點兵力在大漢國軍隊的麵前,顯然是完全不夠看的。

在激戰了大半天之後,伴隨著一聲驚天動地的炸藥聲,平壤城的西部城門轟然倒塌。

隨後無數的大漢國軍隊沿著城門的缺口湧入了平壤城之中,喊殺聲響成一片。

趙謙看著麵前的這一幕,心中隱約湧起了一股自得的感覺。

雖然趙謙確實是並沒有具體的參與到這一次對朝鮮國的軍事謀劃之中,但是作為監軍,他親眼見證了大漢國滅亡朝鮮國的整個過程。

不得不說,這種征服其他國家的感覺還真是不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