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盟友間的對話
鯉鯉魚仙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4章 盟友間的對話,大唐40K:盛唐武士亮出光刃,鯉鯉魚仙人,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244章盟友間的對話 和馬希範的碰麵隻持續了一次談話。兩個人都沒有時間在那些外交禮儀上浪費了,這姑且算是盟友之間的互信。 這種高效的交流方式讓馬希範也覺得有些意外一一不過,自己一個人來與楊林碰頭,倒也是他自己的決定。 「我們這樣交流還真是快啊把那些繁文節都省略了。我聽說你做了太原公子,我還不知道要怎麽接待你才好。我之前真是有眼不識泰山令尊李靖,似乎也是宗室呢。」 楊林有些驚,他差點忘了這一茬一一李靖也是姓李的。 【等下:好像確實是這樣。而且李靖似乎是隴西李氏中正統性相當高的一隻,比李白都要正統。感情你們都是一家人?】 雖然確實可以說是一家,不過無論如何都是出了五服了。這種情況還能認親,基本隻在黃巢起義之前比較多見。天街踏碎公卿骨之後,門閥從物理上遭受了重創。實際上黃巢自己殺得還「不太多」,總人數還不到四位數。不過他展現了公卿也可以被殺,並且經過了文學傳播之後,公卿們的威風確實是被殺了不少。 現今武人政治的時代,也沒聽說誰家的軍頭是「四世三公」一一當然,軍頭也沒比四世三公好到哪裡去就是。 不過在這其中,普王似乎是個例外。如果普王真的是那位【天策上將】,那可就不是四世三公這麽簡單的了。 這幾乎是個半公開的秘密。雖然沒有廣泛地傳播開,但能夠接觸到普王的人或多或少都知道些。畢竟普王本人或許還沒有那麽顯眼,但淩煙閣功臣全夥在此,這就有些離譜了。 「所以我應該叫你楊林還是李林?」馬希範注意到了這個敏感的細節,這是來自普藩的政治變動。 根據他所指的那個更敏感的半公開信息,這有可能是普藩要公開揭露那位【天策上將】的身份的前兆。而麵前這位,很可能就是他選定的繼承人。如果是這樣的話,稱呼他為「楊林」或許是一種失禮的行為,這可能傳達出他不想傳達的意思一一比如這有可能被視作楚藩不認可他這個繼承人之類。 「沒必要那麽在意。」楊林拍了拍他的肩膀,「名字隻是個代號。」 「不是我確實是覺得叫楊林更喜歡些。但是叫李林好像更禮貌?」 「姓是從父輩那裡來的稱呼,怎麽叫都隨便。畢竟,我不能改變我父親的選擇。至於我這裡,我的氏是可以自己選的一一不過你怎麽稱呼,取決於你。」 這對馬希範來說是個很重要的選擇。但正如楊林所說,他可以自在些。他們之間可以用更加高效的交流方式,不需要在言辭之間互相打機鋒。 「我見到你本人還是叫楊林吧。至於書麵上,後頭估計有一天會把你寫作【晉王林】,就像有人把我寫作【楚王希範】一樣。各論各的吧。」 「嗯。」楊林點了點頭,「說實話我對這些玩意兒不太了解。我可不是什麽在宮廷裡長大的公子,我是半路出家的。」 「軍閥誰不是半路出家。說白了,彆看我在楚藩的宮廷裡長大,我父親出生的時候家裡也就是個木匠,我們家到現在也就兩代人,哪裡來的什麽公卿之氣。 禮貌都是裝給彆人看的一一楚藩要是真的有那麽等級森嚴的宮廷,那我也不會被趕到這裡都回不了家了。」 這倒是馬希範的肺腑之言。歸根到底,楚藩的宮廷到現在為止也就一代人, 馬希範這裡是第一次傳代。一切規則都還沒有形成,且需要在馬希範這裡形成。 而這次傳代顯然相當地不愉快,不但沒有實現原本的自的,還把楚藩的問題一股腦全都暴露了出來。 這個問題是一一雖然銀槍軍先到,黑類軍後到,但兩邊都不是楚藩本地人。 並且和他們一起來的其實還有決勝軍一係,這一係在鬥爭中已經被傾軋殆儘了。 然而就算隻是銀槍與黑塑兩係藩鎮,也已經在楚藩逐漸爆發出不可調和的予盾, 並且借著楚王暴斃的事一股腦地爆發了出來。 楚王的暴斃是這一切的導火索。本來楚王在時,這些矛盾尚且還可以壓製住。舊日裡,他沒有把精力過多地花在宮廷和政治上。實際上,楚王一直在盯防經濟和外交事務,因為經濟可以固本,外交則可以幫楚藩爭取生存空間。 至於繼承問題一一無論他還是馬希範都不可能在近幾百年內因衰老而死,所以他之前覺得自己還有充足的時間可以在解決一切問題之後慢慢培養自己的後代。甚至,在合適的時候他說不定還可以再進一步。 畢竟,荊楚之地雖然是四戰之地,但也意味著可以四麵出擊。就像當年劉備取了荊州之後戰略方向就通了,南下北上東進西行都可以選。隻是先楚王當時覺得還可以再等一等。 他也采取了和劉備類似的策略,東結「江東孫權」一一這倒是和吳王看對了眼。楊林的這位姓楊的本家吳王,也就是地方選錯了,他其實是想把自己當作劉備來塑造,他也確實一直以來都是這麽做的。隻是他身上雖然確實有些劉備的寬仁,但缺少劉備的遊俠性情。 【怎麽劉備死後人人都想做劉備:】 「因為當浪漫的時代結束之後,人們才會意識到浪漫的存在。連司馬氏都會覺得蜀漢可惜了,更不用說我們這些後來人。」 這也有眾人都使用同一套思維模式的原因。 畢竟先秦時代結束之後,星漢再度陷入長期軍閥對峙的時代的,就隻有三國了。之前無論楚漢爭雄,還是新莽烽煙,都沒有產生三國時期這麽長的對峙期。 比起春秋戰國時的那些外交策略,現在三國時的做法因為更近而更具有現實意義。 那談到三國時期的建國方略,自然就是隆中對了。這年頭誰都能倒背如流。 人人也都想有個諸葛亮給自己規劃隆中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