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越王八劍
鯉鯉魚仙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0章 越王八劍,大唐40K:盛唐武士亮出光刃,鯉鯉魚仙人,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240章越王八劍 「二哥你又要走了?我以為你有時間來這裡逛逛。我在巫山上找到幾個不錯的景點。 「等你把巫山開回去,再看吧。」 「等下你讓我押送嗎?不是說好了我在這看著,然後等你來押送?押糧官是你, 我是先鋒官吧。」 「所以讓你先做好前序動作,再等我來收尾啊。也就是你我才會委派這麽重要的工作場「那老四呢?」 「我給老四委派的事和委派給你的不一樣。我給你委派的都是急事,沒有你就要出大亂子的那種。我給他委派的,都是我自己可以去做,但我自己沒有時間去做的事。」 他在試圖平衡幾個兄弟之間的關係。雖然很顯然,老三被分配的工作最多,不過這也與他們對自己的定位相匹配。這幾個人的性格完全不同一一一個很想做些什麽,一個什麽都不想做,一個雖然很想做什麽但是什麽都不想做。 現在六郎已經去了自己想去的地方。楊林是一定要去找他的,至少要知道他在哪,得保持通信,要不然他自已都覺得沒法和父親交代。不過,考慮到他現在大體上安全的,他的遠行也得到了李靖本人的默許,當下最重要的任務還是維持天波的穩定。 先是穩定,繼而是繁榮。 然而在這即將進入大爭之世的如今,僅僅是保持穩定就已經一件相當困難的事了。樹欲靜而風不止,處在金角銀邊草肚皮之「草肚皮」的天波,就是這麽個四戰之地。 天波雖然屬於晉藩,但其實是晉藩在河朔之地的突出部。雖然整條邊境並非完全由天波來防禦,但天波確實和吳藩的距離非常近。而普藩以東一直到東海的廣大區域,都屬於一大片碎片化的藩鎮。這些地區本來大多都屬於朝廷的控製下,但在「黃巢起義」後因為朝廷統治的迅速崩潰,進入了藩鎮統治的時代。 晉藩與魏博丶成德丶盧龍三鎮,是河朔之地的主導者。晉藩是其中毋庸置疑的主導者,晉王本人統轄了本地區大多數的政治軍事活動。魏博丶成德丶盧龍河朔三鎮雖然並不是晉藩的封臣,但在長城一線與晉藩處在統一戰線之內,是比東南互保更進一步的外交丶 軍事同盟。 理論上,河朔三鎮都不會獨自對外宣戰和,隻會在與晉藩商議之後,由普藩代為轉達。 這雖然看起來是一種臣屬關係,但身在局內的楊林知道,河朔三鎮對普藩而言還遠沒有到臣屬的地步。之所以有現在這樣的關係,主要還是為了保持長城防線的穩定。 不過在河朔之地的角落,也有汴州的宣武軍存在,這是不亞於河朔三鎮的這樣的次強的藩鎮,汴州也是星漢之內有數的大都會,有人也覺得身處網道節點的汴州具有成為星漢首都的潛力。不過統師汴州的朱溫,似乎也表現出了異常的低調,在先前的戰爭中並未站在晉藩或者吳楚的任何一方。 然而,事情正在起變化。 通過一些不為人知的渠道一一主要是李太白那裡一一楊林得知了晉王的戰略規劃。 其中一部分他自己也知道:晉王正在謀劃進軍白玉京,重歸漢皇之位,這需要組織一次遠征。但在組織遠征之前,普藩必須先處理背後的長城防線,並且協調好河朔地區的局勢,主要是河朔三鎮。其他那些碎片化的藩鎮雖然也有一定的話語權,但他們大多都對晉藩保持恭順。 這時實際上也是對朝廷保持恭順,因為對君主效忠就是對君主的君主效忠,是在履行封建義務。 隻是從李太白裡,楊林獲知了有關晉王的戰略規劃重要情報:晉王打算一勞永逸地解決困擾河朔之地的長城邊患,然後帶著河朔之地的練氣士大軍打上白玉京,履行最大的忠誠,重建星漢。 這一計劃隨時都有可能開始執行。因為旁人雖然看不到,但楊林看得很清楚:晉王已經很急迫地在為自己尋找繼承人,這說明局勢可能發生大變。 因為就目前的穩定局勢而言,普藩的內部保持了均衡與和諧。普王不需要過多的討論自己的繼承人問題,因為他的核心圈子都不介意這件事一一他們自己的人生都是「充話費送的」,當然也不會計較下一代的事。 但晉王和淩煙閣二十四功臣是這個時代的特例。如果想要進軍白玉京,光靠自己人是不行的,晉王必須將自己的核心圈層擴大一些。這種時候,如果再沒有繼承人那就說不過去了。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如果沒有繼承人來繼續執行普王的政治遺產,那他的所有保證恐怕都無法兌現。屆時晉主將難以遂行自己在星漢的統治。 晉王需要繼承人,而從緊迫的程度上就可以看出普王本人對這件事有多麽關注一一他親自來說服楊林接受「衙內」的頭銜,並且要以他的名義來舉辦比武大會,讓他做新的太原公子。這突如其來的安排,就讓楊林對感受到了暴風雨來臨前的氣壓。 李太白的話更是完全證明了這一點。 「但現在我又知道了新的情報。」 三郎疑惑道:「是關於吳越國的?你現在去是吧?」 「不是。如果隻是吳越國,我就沒必要額外囑咐你了,因為我現在不正是要去吳越國走一趟嗎?那裡有什麽問題,我自己就會處理。我要說的是,朱溫。」 「你說朱全忠?」 「嗯。」楊林點了點頭,「我有種預感,但還沒有查證一一我在電話裡與四郎說的最後一段話,就是有關朱溫的事。因為我發現,吳越國的地名有些怪。」 「這是有關另一段曆史的事吧?」 楊林點了點頭:「照理說,吳越國的衣錦軍原來是安國縣,衣錦軍是個加封。但升安國縣為衣錦軍的人並非吳越王錢一一畢竟,自己誇自己衣錦還鄉也太不講究了,至少得起個委婉一點的名字。而衣錦軍這麽華麗又喜慶的名字,顯然就不是錢謬自己起的。」 「是朱全忠起的?!」 楊林點了點頭:「現在雖然看不出來,但朱溫實際上有篡唐之心。照理說,衣錦軍是他篡唐之後,為了安撫吳越國而贈送的封號。」 「我就說嘛,吳越國還挺講究的,怎麽會有衣錦軍這麽酷炫」的名字。」 「所以,我不在的時候你要留心朱溫。有什麽動向,不要自己處理,立刻上報給普王。」 「是。」三郎點了點頭,「我明白了。」 「外事不決問晉王,因為我們理論上不該搞外交,和外頭有關的事情上報晉王準沒錯。內事不決直接打電話問我,你也可以去問大哥。」 軍吒雖然不能離開巫山,但他在巫山之內是可以活動的。 「可是大哥他好像好像不怎麽喜歡和我說話?我之前去找了他幾次,他都不在原地。隻有父親大人和折夫人的器在那裡。」 「你們之間的關係比較複雜可能他也沒想好要怎麽麵對你。不過,如果有什麽事,他一定會來幫你的。」 「應該吧」 「總之,沒什麽好擔心的。」楊林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就負責把巫山帶回去,就這麽簡單。等主控係統修複好之後,你把巫山跳回到天波星的位置就可以,剩下的交給我來安排。另外穿衣服。」 「不穿。」 「把衣服穿上行不行老是打赤膊像什麽樣。」 「我就不穿。」 直到楊林出發,他也沒能勸動那小子把衣服穿上。 【我看你是勸不動了:他已經習慣了。】 「總不能今後到太原去比武的時候,他也不穿衣服吧。」 【他不是穿看褲子了嗎::】 「那你要不要隻穿個褲子出門?」 【我和他能一樣嗎?!】 「這可不好說。」 【哈???那是什麽意思?我穿的軍裝是女款的啊!一眼就能看出來吧?男左女右, 我的綬帶是偏右的。】 「這誰看得出來啊!我又不是炎帝之國的軍事統帥,我哪知道炎帝之國的軍裝是什麽樣。」 【嗯算了,他要是不穿衣服,要不弄條毛幣給他掛著?】 「也隻能這樣了,這回頭再說。有關他的事,還有些彆的事,我得給晉王本人通報一下。」 雖然他出門並不需要徵求普王的同意,但通報還是要通報的。普王當然也不會攔阻他,但他身為封臣的義務還是要在一定程度上履行一些。比如,最基本的通訊他還是要保證的。哪怕是傳達室大爺,出遠門之前最好也和他說一聲,以防有什麽快遞和收發郵件之類:: 他撥通了普王的電話,將自己的行程進行了彙總,並進行了簡短的彙報。 「嗯。」晉王肯定道,「我支持你的決定。你確實不應當直接貿然去吳越國撈人。吳越國畢竟也是大國,我這裡有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他那裡有越王八劍。雖然從底蘊上和我這裡沒得比,但畢竟也是大國之基。你們家老四我也見過,這次他被抓起來說不定就是出動了越王八劍之一。」 「竟然還有這樣的事?」楊林回道,「那是越王八劍中的哪一個?」 「很有可能是掩日劍主,或者轉劍主,又或者是懸翦劍主:具體的,我也不太了解。畢竟距離太遠,時間也不夠,我隻是知道有這麽些人。畢竟,你們家老四的情況,可不是一般人能夠抓得住的一一不過話說回來,他被抓的頻率是不是太高了?」 「這怪我我總是派他去對付不那麽一般的人。」 「你們這一家子的關係還真是令人難以捉摸總之,你做得很對。我看你和馬希範之間的關係也還不錯,你這次去找他借道,也可以順路打聽一下情況。」 「嗯,我知道。」 「另外路上小心,早去早回。回來的時候,到太原來一趟。今年的新茶到了,我給你留了一份。」 「謝謝」 掛了電話,楊林沉默了一陣。 【他對你真好啊】 「啊,怎麽說呢。其實父親大人對我都沒有怎麽噓寒問暖,他主要和我聊工作,還給我塞工作。但是吧這樣好像也不壞。我覺得父親大人給我留下的遺產裡麵,最重要的就是這些弟弟,再有就是這些叔父。」 【英雄之間都是相似的啦,壞人才各有各的壞一一雖然這句話反過來說也差不多,但我覺得英雄所見略同這一麵更有說服力。晉王,還有渤海國主,他們都是好人。】 「雖然是好人:但他們在「好」的方向上就不太一樣了。他們之間或許還存在不少矛盾。」 楊林道出了自己的隱憂一一渤海國與晉藩在長城防線上確實也是同盟,但與此同時, 渤海國實際上也是長城的防備對象,因為渤海國是在山海關以北的,同樣也在長城之外, 隻是和長城守軍共享防區而已。 如果這兩位叔父打起來::: 【如果他們打起來,你怎麽選?】 「你現在問我,你讓我怎麽做決定。你爸和你媽掉進水裡你救哪個?」 【我當然救我爸了。我媽是數據體,不需要我救。】 「你們玩得還挺挺有樂子?」 【和我每天聊得不亦樂乎的你,也有不少樂子呢。】 「噴。」楊林搖了搖頭,「總之我是不會想見到他們兩個打起來的。」 【如果真打起來,你打算怎麽辦::】 「我會儘量創造讓他們不打起來的契機。如果渤海國與普藩這樣的秩序勢力發生內戰,這將是整個星漢的損失。因為如果好人之間打起來,那麽壞人就會占上風。我在儘力彌合整個星漢中向往秩序的勢力一一雖然各方都對秩序有自己的理解,但不要天下大亂, 這是各方共同的願景。某種程度上說,我才是大唐的糊裱匠呢我說自己是大唐的忠臣,這句話可不是亂說。這年頭,像我這樣還為大唐社稷考慮的人,恐怕已經不太多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