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定北
公孫義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0章 定北,從道兵開始的都天靈官路,公孫義從,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210章定北 鈞天道宮那一位與酆都城隍二人到底在陰世中發生了什麽無人知曉。 最終,眾人隻知華墟帝都中城隍廟倒塌了一半,鈞天道宮那位大法尊滿意離去,而都城隍,與緝拿審判四輔神也隻能是黑著臉站在廢墟中任由對方離去。 【好在,至少沒有鬨出太大的亂子!】 此事畢後,國師府遭朝廷下令拆卻,慈航普渡門下三千弟子為各地城隍丶方士丶兵修所捕殺,尤其是這被其壓迫了近七百年的方士一脈,方士府四支脈兼山中方士丶雲遊方士滅運破教,徹底絕了那慈航普渡門下的教統,令其門下無一得存…… 而鈞天道宮之中,武庸道行四轉,功成道將的消息傳開,自然又是另一番滋味。 武庸修行才多久啊?五十年不到? 道將真君,在九州祖界可也是了不得的存在了。 正統的道庭四轉,仙道須熔煉萬道道痕,摘得一枚道果,這般四轉才有資格號稱真君,出得界海後,一道壓萬道,是為道庭真君! 九州諸世,道庭的真君道將之名,亦是響徹了混沌界海。 「東海丶扶搖,是不是就要定評三品,號為上族了啊?」 有風道正修心中激昂,緊緊拉著在旁的好友,不自覺地發問道。 「理論上來說,積年的四品州郡世家,若是能出一位道將,應能與幽州【白狼公孫】一般,位列上族。」 前方的武楓聞言,苦笑道: 「可我武氏,這些年崛起的太快了,老爺的道營才兩支百騎,風道戰修剛剛足百,加上東海道場,也……」 扶搖武氏加上整個東海道場也才堪堪位列四品世家,離那三品世族所需的底蘊尚且差了一大截,定品上族?怕是他們這些中層戰力拖儘了後腿! 或許,武氏風修百位正修全部得是築得術士之基,扶搖山再廣布道童,橫生發育,野蠻生長二十年,黃天道營得有十支百騎,有千餘兵馬,屆時,才算勉強有了上族的基本盤。 可中間的丹道上修呢? 道庭論品的上限可沒那麽簡單啊,需得經過諸方評定,勢力丶勢力丶底蘊,最終才能定為上品。 便如如今的涼州上族-金烏帝氏,那便是九州諸界在與二品大界【幽】的攻伐中,擇了生路,金烏一鳴,啼落半仙,在那大戰中耗儘了族中底蘊以六名幽界半仙之首才在道庭獲了一上族位業。 仙道上族始不在道庭聽令,自成一方仙城,在諸仙座下享有有蒲團,隻奉仙人之詔! 可該是如何的人才能入諸仙的眼呢? 至少武庸在見識了界海那七尊近仙之後,暫時是想都不太敢想上族之定了…… 「風卿今日又來了?」 武庸高居鈞天殿首,七神陪座左右修行,此時突然睜眼向殿外問道。 「是,老爺,少帝今日在側殿隨尤祭酒等諸力士習練炎符!」 得武庸詢問,金總管出列,立在門前俯首作揖。 風卿自那日神隍陰世大戰後,便是愈發的崇拜仙道,幾乎每日都是淩晨啟,子時歸,整日泡在這鈞天道宮之中修行仙法。 少年慕強,何況這般強人是自家名義與事實上的老師,哪個少年郎不會心生崇拜呢? 「那便喚他進來吧!」 武庸右掌磨擦著一枚印璽,頷首道。 及扶搖總管從側殿喚來少帝,那少年先是入殿一揖,道了聲老師,再尋了一處蒲團坐下。 隻見這鈞天大殿中,原本隻有一主座,但如今其上再添了七尊從座,武庸獨坐中心,七神環繞在側。清淨者掌托神丹;溫吞者袖藏龍靈;冷然者指尖挑起銀星釣竿;威嚴者混元一氣纏繞在側…… 「老師,我……」 風卿有些許的猶豫,不知該如何呼喚這七神,或是該再拜?可老師自己都讓他不必行大禮,若拜從者,這就上下尊位不分了。 「不必糾結,七神與我,皆為一體!」 武庸右掌一招,七道身影紛紛化作流光,於武庸天靈上一跳,瞬息間便入了七神天中! 少帝這才訝然點頭,向武庸詢問。 「老師,西荒蜃妖已除,國中慈航普渡亦祛,那我下一步該是如何?先平北疆還是發兵逐了南部的二魔呢?」 如今東周可謂是局勢一片大好,西荒除儘,盛傳天降琉璃寶山,再開一琉璃府,遷民數萬,朝堂的威信大大增長;而國師府敗落,鈞天道宮又是清淨的性子,方士府與大將軍府重新歸納四方,東周散落各地的能人異士亦是看到了希望,僅僅這些時日,方士府中就多了一位山中真人,大將軍府兵論丶武取之下又多了兩名大將。 東周,端的是不同了! 但武庸聞得此言,卻是搖了搖頭。 「北疆的大寇也好,南域的老龍丶冥魔也罷,冰積三尺,本非一日之寒,暫且可以放一放。」 「東周諸道府中如今卻仍舊是有妖魔生患,鄉土之中淫邪野祀不絕,你怎可擅自興兵呢?你最先要做的不是好大喜功要如何的去解決境外大妖,你等需得重新拾起每一道每一州的方士道府,保境安民。」 「興伐殺機是為了讓周民過得更好,而不是為了麵上的豪勝之欲」 「這是你我初見之時,你承諾過的。」 東周很大,大到若非中層的兵修方士以日行數百裡的腳力傳達,尋常百姓幾乎一輩子都沒有出的一地一府的機會。 若不安內如何攘外?各地城隍廟能維係住這個國家架子就已經十分勉強了。城隍爺可平不了叛軍流民…… 「我知曉了!」 少帝拱手一揖,複又提問。 「老師,方士一道,有經無法,似我皇家出身,自小耳濡目染各類上經,也難得方士經理,何論萬民?方士之難,唯有千人中出其一的天才才有機會入道修行」 「卿欲請老師,可否以此風道仙學化為顯學,以供天下人修行?」 「吾大周東西逾三萬六千裡,南北往來足有十萬裡,尋常需得軍中兵修靈騎才能有足夠的速度來往四方,亦是有城隍一道,這各地叛亂也才止於當地。」 「我欲興道院,推符道,譬如隻需數張神行甲馬符,尋常百姓就能在兩旬時間內到達東周的任何一處。隻需金符丶黃符,便能讓兵修百姓也能忀災解厄。」 「……」 這般言論見識可也是不差了,不枉其跟隨著武烈修行了數月。 武庸自然不會拒絕這個要求,扶搖風法能在諸界廣播並不是壞處,隻是再向風卿多做了些提點,指派了幾位罡煞術士替他籌備,於東周帝都中開上一輪道課,將仙道基礎灑在這片大地上。 此世有方士,此道與仙道頗近,乃是從兩儀四象五行八卦等等對自然之「道」的剖析,隻需灑下仙道的種子在東周,一代兩代人後,很快就會有金丹法師出現的。 待少帝欣然告退,領了口諭尋得諸修伴他去興起道學後,武庸自身亦是要開始準備攝拿大界本源,采拮靈機了。 而且,武庸右手掂了掂手上的香火神印,法眸微沉。 據傳這是都城隍的前一位,乃是上一個帝朝護國神靈衰亡之後落下的神印;若是以其再結合陰世城隍神道的神誥,應當是速速能立起一方陰土的。無需從頭開始,千年簞享香火,才能功成。 可若要陰土有序,城隍有命,神道昌盛,唯一少不得的還是香火。 這一點,若是能回九州其實也不是難事 九州中不興神道,一是因為仙道太盛,神道能做的一切,符籙道派一樣能做到,或者說,其實符籙道教本身就是神與仙-神仙大道的產物。 但九州並沒有北陰法統,也無地祇傳承,或許城隍神係算是這一道的下位替代品了? 隻是此香火神道上限便是止步於元神了,唯有天神地祇才得以與天地同壽,日月同輝…… 武庸揣摩著該如何利用這一整個九州目前都未在意的大道——陰世之道。 他有著上一世的籠統的高維俯視角度,自然知道陰世所蘊含的未來。 目前連那號稱萬魂歸息之所的青州蒿裡仙城,青州鍾氏也僅僅是將其當做一處豢靈道統修行。 【該如何利用好這一脈道統,在九州中當先一步呢?】 若想要直接擁有一方陰世,除非真正的湮滅了都城隍,強行奪了他的神域?可那樣的話,就是破了東周的法理了,畢竟這麽大的疆土,之所以能存續數千載,還是城隍神係賞罰審判祛除了不少的惡果,才能維持了這座國體存世。 縱使這城隍小節有虧,但卻是不該丶也不能動他啊! 【不對,還有-枉死城。】 武庸眸中靈光驀然閃過,瞬間便想起了南部那一位,黑山老妖那從中亡魂百千萬的枉死城,不就是一座真正的陰世之城嗎? 正當費心於南部蓬萊道場的進度,憂心著那枉死城會不會被袁仲打崩了時。 殿外忽有人報。 武庸挑眉望去,卻是那東周惑後著差人,特來拜訪鈞天道宮來了。 他也不做回避,右手一揮,大殿中的布局瞬間改變,從青蓮諸座丶下方蒲團環繞的道場瞬間就變成了一座迎客大堂。 待到兩名道人將惑後與兩位年歲約莫二十出頭的女官行走迎入殿中,武庸拂袖,那案上茶具自行而起,似有一雙無形大手在其中操控一般,諸茶具自啟動作。 武庸當即落在正座,四人繞著案幾再落座。 「卻是叨擾了法尊,卿兒日日如在道宮中休磨,少年心性,平素裡難免有失,還未謝過法尊海涵。」 惑後身著素裝,頭戴簪琉諸飾,卻是華美中帶著絲絲魅惑清純,此刻朝著武庸一禮,麵容極為誠懇。 旁邊二位女官,一名兵修,氣魄輪脈修的旺盛,一名方士,六合之氣纏繞在身,皆為不凡。 「無妨,風卿道心單純,資質不遜,道基亦是穩固,想來很快便能鑄就道基了。」 武庸頷首應是,右手一指,將那諸茶盞一一推出,與三人同飲。 入東周至今,約莫三月有餘了,惑後如今尚是第一次代皇室正式拜訪,所攜帶的禮物亦是琳琅滿目,與武庸客套一番後,又向武庸一一介紹諸般異寶,將其等功效來曆與武庸報上…… 四人頷笑伴談良久,武庸終止住了惑後的奉迎與試探。 「貧道入東周,所為實乃是東周諸靈脈,但卻並未對此塵世有何妄想。」 「惑後與朝中文武不必煩憂試探,便是風卿,將來若是有了道行結了丹,他亦會有如此心。」 「貧道需求這東周之北四十八座靈山,屆時我會遣人攝拿靈脈,十取其六,而後會在布上聚靈陣法溫養,雖諸山靈氣會有減溢,但那陣法中鎖住靈氣,卻也不影響諸方士的修行。」 「……」 武庸與三女座談午後,終是沒了興趣與她等轉圜。 直白的述說完他的所求之後,便婉彆了三人。 凡俗之權色利欲於他而言沒有半分誘惑力,即便是成仙知道,不論成與不成,對他而言也隻能算是個看得到目標。 前世那般高屋建瓴的印象中,仙聖又算得了什麽呢? 神仙被殺一樣會死。 諾大的大教,萬仙來朝也頃刻崩塌在算計中;七大聖伐天,一力壓下十萬天兵,也不過被壓五指山下十甲子,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便是那高居靈山的治世之尊,不也難脫利欲,佛魔相生麽? 仙聖,隻不過是更加強大的修行者! 凡人,也隻不過不修仙道的世間行者罷了。 前者不足懼,後者不足鄙。 武庸的道心不純丶不誠丶無所謂丶無所求,與他而言,仙道的大綱在前世早就通過一步步仙經傳記展開。 既早知結局,又有何憂?按部就班,將成道當作收集過程一般,此道不成換一道,三才四象五行六合,擇一道而修罷了。 成道尚好,不成則罷。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而已! 這般的人,有過。 這種人在仙道稱為聖人,在神道喚作高維俯視者! 聖人,生而通曉萬物,每行一道便知曉了此道的最終之形。高維者,超脫維度一念而知過去。 聖人降世,天生重瞳,高維俯視,指尖即觸命運長河。 武庸倒是有了那麽一點味兒了…… 這般的人,修道是沒有阻礙的,他沒有心魔,因為他本就沒有畏懼心,一時的迷茫不是迷茫道在何方,他迷茫的是萬般大道,吾該取哪一道呢? 這麵的武庸開始回溯已知的一切道與理,琢磨著如何摘道果,辟仙途,如何建起九州的第一座浮黎陰土,或許這是他得證三品上族的一個捷徑? 而他不知道的卻是東周南嶼中,蓬萊道場受大挫了。 此時的蓬萊殘君在那萬丈黑山下,為那山巔飄浮著的黑天鬼城所鎮,隻見那巨城門上以草書寫著《枉死城》三個大字,城中黑屋滾滾,無量黑光自其中投射而出,震得場中諸修十分法力用不出七分。 這一戰極為可怖。 「道官,這黑山鬼判我等實在敵之不得。」 「那黑城乃是一件靈寶,城中有陰兵千萬,擒六天故氣纏繞;那萬丈黑山更是其本體,在此山內,其有山君權柄,非渡劫的大真君拿之不下啊。「 「袁仲!」 青沅道將見到麾下的兒郎又為那黑山神光震死數十,其等道兵,魂魄強大,當即就為枉死城中的牛頭馬麵穿了琵琶骨拘了進去,這道將心中大恨。 可袁仲又是如此剛愎,青沅道將不由得一把將其衣領提起,呼名喝問。 用力將那袁仲一甩,青沅道將再度喝令。 「兒郎們先離了這黑山!本將為你等壓陣。」 如今戰損已超三分之一,青沅道將可不管袁仲如何,單手甩開他後就開始發號施令。 這般的對手,稍稍耽擱,蓬萊道場一脈都得拚光底蘊。 誰能料到那老妖名號黑山,本體竟真是一座萬丈黑山? 這般龐大的靈山居然能夠化妖?那該是如何的跟腳?還有了靈寶護身,本相權柄與那枉死城一祭,饒是青沅道將都有些頂不住,遑論他人? 蓬萊隻剩千餘道修騰雲禦風而敗退,袁仲麵色難看望了青沅一眼,一怒之下與那黑天大手再對上一招,下一瞬袁仲倒飛而出,吐出一口悶血,此時終是撐不住了,呼喚道: 「先撤!此僚不可力敵。」 原來剛剛發的跳了一個版本。是電腦端的,好多錯漏,現在重發了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