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科舉新勢力
我是海陵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二章 科舉新勢力,我堂堂漢人竟成大元皇帝,我是海陵王,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廣寒殿。 長桌之上,擺放著韓儒林主編的《元朝史》,餘來明主編的《元代科舉與文明》以及《劍橋中國遼夏金元史》等書籍。 劉淵仔細翻閱,目光閃爍。 史書中記載或許與真實有出入,但是一些基本消息不會出錯。 比如劉伯溫即將高中進士一事。 明史以及相關的傳記也能確認這一事。 當今朝堂之中,各個要職皆被燕貼木兒、伯顏、太後等人所掌管,蒙古人、色目人充斥其中。 魏晉是九品中正製。 元朝則是講究“跟腳”一事,也就是出身部落,籍貫。 成吉思汗子孫後裔、和其兄弟後裔是最尊貴的跟腳,剩下的就是五投下部落,以及木黎華、赤老溫、博爾忽等後裔。 而後就是征服的突厥、色目等部落群體。 科舉進士則是一個新的勢力群體。 劉淵敏銳地從多本傳記、詩詞中發現了這一情況。 今年這一屆科舉中。 唐兀人餘闕也高中進士,是右榜第二名。 他與劉伯溫關係很好。 公元1358年,陳友諒攻破安慶,作為當時守城官員,餘闕自殺。 劉伯溫專門寫了一首詞《沁園春》追悼! “生天地間,人孰不死,死節為難。羨英偉奇才,世居淮甸,少年登第,拜命金鑾想孤城血戰,人皆效死,闔門抗節,誰不辛酸。如公者,黃金難鑄,白璧誰完。” 大元科舉考試強行規定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雖然設置了左右榜單。 右榜單為蒙古、色目等人所立,考試內容簡單。 但是,考試必須學習儒家文化。 以至於,許多蒙古、色目跟腳的人,他們開始學習漢文化,並漸漸熱愛,以漢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在他們所作的一些詩詞中更是出現了“胡人”“蠻人”字眼。 這一部分群體,在朝堂之中,互相交往甚廣。 不少人,後來本人乃至子孫成了明朝的官。 作為即將成為皇帝的劉淵,與這一部分群體是天生的“隊友”。 畢竟,那些手握權力的重臣,威脅著皇權,心底對皇權的敬畏不足,認為自己之所以能當大官,大部分原因是和家世有關,哪怕換一個新皇,對他們還是會重用! 當前他所麵對的情況,與當年隋朝建立之初有相同境遇。 而唯有科舉可打破這一局麵。 元順帝也曾努力過,在位之時多次科舉,終元一朝,共十六次科舉,元順帝在位時期,則舉行過十次。 可惜,一直到徹底掌權,滅掉第二個權臣伯顏後才進行了在位時的第二次科舉,那時,天下將亂,無力回天。 權力需要製衡。 這些積極漢化的蒙古人、色目人及廣大的大元讀書人,是劉淵當權後,可以積極依靠的重要力量。 史書記載,燕貼木兒半年後去世,九月份才進行這一屆的殿試,而那時候伯顏漸漸掌權,他立馬了廢除科舉,壓製這批中舉人,許多人都沉寂了許久。 甚至一些人到了南方,投靠了各地割據勢力,為大元的滅亡做出了貢獻。 劉淵想趁著當今朝堂之上,權利略微製衡,燕貼木兒活著的時候,快遞安排這批新科進士。 畢竟,燕貼木兒不積極支持漢化,但也不反對漢化。 這時,外麵傳來腳步聲。 劉淵眼疾手快將手中的書籍收進書庫。 “咚咚咚!” “嗣皇,阿魯請求覲見!” “進。”劉淵正襟危坐。 一位高大的侍衛進入,恭敬行禮。 此人名叫阿魯,是劉淵父親元明宗的親臣,後來成了他弟弟元寧宗的怯薛歹人,如今,他投靠了劉淵。 “何事?” “稟嗣皇,午時時分,小王爺燕貼古思將漢人教習打成重傷,並且再次吃了您剛祭拜完的貢品。” 劉淵皺皺眉頭,道:“你確定他親口吃下了貢品?” “確定!”阿魯堅定道。 劉淵眉毛舒展,淡淡道:“吃就吃吧,貢品而已。” 他的眼神下意識瞧向桌下抽屜,裡麵有一個近幾日剛煉製好的“藥”瓶。 “打傷漢人教習是何原因?” 阿魯道:“昨日偷吃貢品之後,太後吩咐今日的漢人教習傳授世祖製定的一些禮儀規矩,想讓小王爺長點知識,小王爺不聽,派身邊的侍讀將漢人教習打成重傷。” “幸好浚寧王及時趕到,否則,真可能打死!” 劉淵微微點頭,道:“行,我知道了。” 他起身,親自倒了一杯茶水,而後端至阿魯跟前,親切道:“你也忙碌許久,喝杯水暖暖嗓子。” “以後,還有許多事情依靠你啊!” 阿魯喝了一口茶水,一臉興奮,他跪下大聲道:“阿魯誓死守護大汗!” 隆福宮。 “太後,小王爺還小,難免有些性子頑劣,而且,那漢人教習婆婆媽媽,像個念經的道士,彆說小王爺了,就算我也聽不下去。”伯顏道。 元太後深吸一口氣,壓下了憤怒。 “浚寧王,左、右阿速衛可至大都?” “到了,臣已將其安排進了宮城,扈衛太後安全。” 元太後站起身,走近跟前。 “浚寧王,文宗在位時對你信任十足,本宮也是如此,如今,本宮就一個願望,那就是燕貼古思能成為下一任皇帝!” “幾位得道高僧也說,下一任皇帝會安全無虞,本宮的孩子到那時也不會有意外事故。” “可如今,燕貼木兒要將其女兒立為正宮皇後” “你說,該如何麵對?” 伯顏沉聲道:“燕貼木兒跋扈,納泰定帝後及其兩個妃子,他迎接新皇之時耽誤五天,態度蠻橫,臣相信新皇並不會忘記。” “太後麾下有一萬多軍馬,臣亦掌控著侍正府人馬,以及多個衛隊,若再加上新皇大義名分,燕貼木兒也不敢太過放肆。” 元太後微微點頭。 她盼望著新皇真不知道當年之情。 可惜,這些事情也不好向伯顏吐露。 “此次引侍衛親軍進大都,一是震懾各諸王,避免朝中再次發生事故,他們不敢肆意造次。” “另一方麵,也是向新皇展示你我的力量,同時,也是警示燕貼木兒,如此多的蒙古諸王在外盯著中央一舉一動,他可不要太過無禮,就拿他和泰定帝後的事情,已經引起諸王非議。” “隆福宮衛隊也已到大都,我已派人通知他們,暫時由你代管,隨機應變!” “臣,定不負太後厚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